[发明专利]碳二馏分选择加氢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110042500.8 | 申请日: | 2011-0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616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24 |
发明(设计)人: | 谭都平;车春霞;梁琨;景喜林;梁玉龙;林宏;李耀;高源;颉伟;常晓昕;梁顺琴;黄德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7C11/04 | 分类号: | C07C11/04;C07C5/09;B01J27/053;B01J27/185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实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013 | 代理人: | 张茵 |
地址: | 100007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馏分 选择 加氢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选择加氢方法,特别是一种碳二馏分选择加氢除乙炔的方法。
背景技术
聚合级乙烯生产是石油化工业的龙头,聚合级乙烯及丙烯是下游聚合装置的最基本原料,除了保证加氢反应器的出口乙炔含量达标外,催化剂的选择性优良,可以使乙烯尽可能少的生成乙烷,对提高整个工艺过程的乙烯收率,提高装置经济效益有重要意义。
裂解碳二馏分含0.5%~2.5%(V/V%)的乙炔,在生产聚乙烯时,乙烯中的少量乙炔会降低聚合催化剂的活性,并使聚合物的物理性能变差,所以必须将乙烯中的乙炔含量降到一定限度,才能作为合成高聚物的单体。因此乙炔分离和转化是乙烯装置流程中重要的过程之一。目前乙烯装置中脱除裂解气中的乙炔主要采用两类工艺方法,即萃取精馏和催化选择加氢转化。
溶剂萃取精馏分离乙炔是采用溶剂(如二甲基甲酰胺、N-甲基吡咯烷酮、丙酮等)萃取分离乙炔,既脱除裂解气中的乙炔,又将乙炔作为一种有用产品利用,这种工艺具有较好的联产经济效益,但是此流程操作要求严格,工艺复杂,污染环境,因此采用该流程的工业装置较少。相对溶剂萃取精馏,催化选择加氢使乙炔转化为乙烯,提高乙烯含量,是目前最经济的工艺路线,已被国内外广泛采用。
乙烯装置中催化选择加氢根据乙炔加氢反应器相对于脱甲烷塔位置,分为前加氢和后加氢,加氢反应器位于脱甲烷塔之前为前加氢,加氢反应器位于脱甲烷塔之后为后加氢。后加氢工艺的优点是加氢过程控制手段多,不易飞温,操作方便,但缺点是催化剂易结焦,催化剂的再生比较频繁。其原因是在加氢过程中,由于氢气的配入量少,容易发生乙炔的加氢二聚反应,生成1,3-丁二烯,并进一步生成分子量较宽的低聚物,俗称“绿油”。绿油吸附在催化剂表面,并进一步形成结焦,阻塞催化剂孔道,使催化剂活性及选择性下降。
目前碳二后加氢主要采用两段或三段反应器串联除炔工艺,空速较低或炔含量低的装置,可以采用两段反应器串联除炔。目前工业装置,主要以三段反应器串联除炔工艺为主。
后加氢物料一般组成为:1.0~2.5%(V/V)的乙炔,65~85%(V/V)的乙烯,其余为乙烷,氢气通过计量后配入。
该反应为放热反应,但温升相对较低,根据空速大小,单反应器最大温升从30~80℃不等,所以基本采用绝热反应器。
对两段反应器,第一段反应器要求转化70%以上的乙炔,第二段反应器将剩余的乙炔转化至其含量小于5μl/l。
对空速较高或乙炔含量较高的装置,一般采用三段反应器除炔工艺,第一段转化50%左右的乙炔,其余两段转化剩余的乙炔,三段反应器出口乙炔含量小于5μl/l。
氢气的配入量与乙炔含量及采用工艺有关。对三段反应器工艺,一般第一段反应器氢气/乙炔为0.8~1.2(V/V),第二段反应器氢气/乙炔为1~1.5(V/V),第三段反应器氢气/乙炔为1.5~3(V/V)。
对两段反应器工艺,一般第一段反应器氢气/乙炔为1~1.5(V/V),第二段反应器氢气/乙炔为1.5~4(V/V)。
一般来讲,在加氢反应器的一段最易于生成绿油,这些绿油一部分会继续聚合,最终在一段加氢催化剂上结焦,另外一部分绿油会随物料进入二段加氢反应器,在二段加氢反应器结焦或富集,导致二段加氢反应器的催化剂性能下降,为了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工业装置在一段加氢反应器后设置了绿油分离罐,其机理是通过热交换器后,绿油由于物料温度的降低,沉积在绿油罐的底部,通过绿油罐的底部间歇放出绿油,避免其对二段加氢反应器的污染。
但发明人发现,这种工艺对较重的绿油成分是有效的,但对反应中生成的较轻组分,尤其是碳四馏分则效果较差,这些较轻的组分进入二段加氢反应器后,仍然会对催化剂性能造成严重影响,甚至使催化剂性能下降80%以上,从而导致催化剂运行周期缩短,乙烯产品纯度下降。
发明内容
发明人提出了解决碳二加氢过程催化剂性能衰减的方案,该方案尤其适合顺序分离流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中国石油天然气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4250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新型碳纤维复合板材的加工方法
- 下一篇:保健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