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定位方法及装置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039045.6 | 申请日: | 2011-02-16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374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27 | 
| 发明(设计)人: | 邓中亮;余彦培;关维国;袁协;徐连明;刘雯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邮电大学 | 
| 主分类号: | H04W64/00 | 分类号: | H04W64/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高永信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8 | 代理人: | 何文彬 | 
| 地址: | 100876 北京市海淀***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定位 方法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定位技术领域,具体涉及一种定位方法及装置。
背景技术
随着社会经济的高速发展,人们的活动范围越来越大,“位置信息”就成为人们生活中越来越重要的信息,例如,当人们来到陌生环境时,需要位置信息为其提供导航;当发生紧急情况时,援助人员也需要被援助人员的位置信息以迅速赶到现场进行援助。
目前,CELL(小区)-ID定位技术在各移动网络中广泛使用,它的原理是通过获取目标用户设备所在的蜂窝小区ID来确定其所在的位置。若小区为全向小区,则用户设备的位置是以服务基站为中心,半径为小区覆盖半径的一个圆内;若小区分扇区,则可以进一步确定用户设备处于某个扇区覆盖的范围内。
由上可知,CELL-ID定位得到的位置在小区覆盖或扇区覆盖范围内,定位精度非常低。
第二代定位技术,如TOA(Time of Arrival,到达时间)、TDOA(TimeDifference of Arrival,无源时差)等,则是通过测量信号由基站到达用户设备的时间,从而获取用户设备到多个基站的距离,并据此解算出用户设备的位置。
但是,由于城市中信号存在严重的NLOS(Non Line of Sight,非视距)传播,导致TOA、TDOA定位误差较大,尤其在楼群密集的地区,NLOS更为严重,导致定位误差可能达到百米以上。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实施例提供了一种定位方法及装置。所述技术方案如下:
一种定位方法,所述方法包括:
步骤A:分别计算用户设备与多个信号可达基站间的伪距;
步骤B:根据所述伪距及所述多个信号可达基站的位置信息计算得到所述用户设备的位置信息;
步骤C:在预设的区域及所述区域内非视距值的映射表中,查找得到所述位置信息所在区域内对应的非视距值,并根据所述非视距值对所述伪距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伪距,返回步骤B,至到达到预定修正次数。
一种定位装置,所述装置包括:第一计算模块、第二计算模块和查找修正模块;
所述第一计算模块,用于分别计算用户设备与多个信号可达基站间的伪距;
所述第二计算模块,用于根据所述伪距及所述多个信号可达基站的位置信息计算得到所述用户设备的位置信息;
所述查找修正模块,用于在预设的区域及所述区域内非视距值的映射表中,查找得到所述位置信息所在区域内对应的非视距值,并根据所述非视距值对所述伪距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伪距,返回到所述第二计算模块,至到达到预定修正次数。
本发明实施例提供的技术方案带来的有益效果是:通过利用未加修正的伪距计算得到用户设备的位置信息,根据该位置信息查找所在区域内对应的非视距值,利用该非视距值对伪距进行修正,并根据修正后的伪距从新计算得到用户设备的位置信息,提高用户设备的定位精度,且实现方法简单。另外,还可以查找利用修正后伪距计算得到的位置信息所在区域内对应的非视距值,对修正后的伪距再次进行修正,并根据再次修正后的伪距再次计算得到用户设备更精确的位置信息,通过上述循环修正的方式可以根据定位需要得到满足多种定位精度的位置信息。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实例1提供的一种定位方法的流程图;
图2是本发明实例1提供的一种定位方法的流程图;
图3本发明实例2提供的一种定位装置的框图;
图4本发明实例2提供的一种定位装置的框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使本发明的目的、技术方案和优点更加清楚,下面将结合附图对本发明实施方式作进一步地详细描述。
实施例1
参见图1,一种定位方法,该定位方法的执行主体可以是用户设备也可以是基站等,本发明不做具体限定。包括:
步骤101:分别计算用户设备与多个信号可达基站间的伪距;
步骤102:根据伪距及多个信号可达基站的位置信息计算得到用户设备的位置信息;
步骤103:在预设的区域及区域内非视距值的映射表中,查找得到位置信息所在区域内对应的非视距值,并根据该非视距值对所述伪距进行修正,得到修正后的伪距,返回步骤102,至到达到预定修正次数;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邮电大学,未经北京邮电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3904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辊加热机构
 - 下一篇:防伪标识联动自毁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