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提高光提取效率发光二极管的制作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037372.8 | 申请日: | 2011-02-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37782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15 |
| 发明(设计)人: | 张雪亮;王立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同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H01L33/00 | 分类号: | H01L33/00 |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 地址: | 100083 北京市***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提高 提取 效率 发光二极管 制作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光电技术领域,特别是具有自然粗化ITO薄膜的能提高光提取效率发光二极管的制作方法。
背景技术
半导体发光二极管LED被广泛应用于固态照明光源,其绿色节能的特点被普遍关注,其具有发热量低、耗电量小、寿命长、反应速度快、体积小可平面封装等优点,使半导体发光二极管有望成为下一代照明光源。随着LED产业的进一步发展,LED的应用市场越来越广阔,目前LED在汽车内外灯光、显示器背光、室外景观照明,便携式系统闪光灯、投影仪光源、广告灯箱、电筒、交通灯等都有广泛应用。
就发光二极管技术发展而言,目前最重要的课题是如何提高发光二极管的亮度。要提高发光二极管的亮度,就要提高发光二极管的内部量子效率及光取出效率。内部量子效率代表电子转换成光子的效率,其重点在于调整提高发光结构层的晶体质量,目前随着晶体外延生长技术的提高,已经可以将内部量子效率提升至90%甚至更高;而光取出效率则与物理现象有关。根据光的折射原理,光从光密介质射到光疏介质的界面时,光要离开法线折射,当入射角增加到某种情形时,折射线将沿表面进行,即折射角为90度,该入射角称为临界角,若入射角大于临界角,则无折射,全部光线均返回光密介质,此现象即为光的全反射。
现有技术中,LED的一般制造方法是在蓝宝石衬底上外延生长氮化镓基材料,在半导体材料(GaN材料折射率约2.45)与空气(折射率为1.0)界面,折射率差会引起全反射损耗,只有小于临界角的光子才可以射出,其余的光子则会被反射回芯片内,进一步被吸收,从而造成光提取效率不高的问题,影响LED器件的外量子效率。ITO透明导电薄膜因其高的光透过率和良好的导电性能被用做P型透明导电层。然而,使用的ITO薄膜折射率约为2.0,与空气界面仍然有折射率差,存在全反射损耗问题。
发明内容
针对上述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不足,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提高光提取效率发光二极管的制作方法。它利用自然粗化ITO薄膜对光的散射性质,可以增加光子出射几率,解决由于折射率差引起的全反射损耗的问题,实现提高光提取效率的目的,从而提升芯片的质量和性能。
为了达到上述发明目的,本发明的技术方案以如下方式实现:
一种提高光提取效率发光二极管的制作方法,它包括如下步骤:
在蓝宝石衬底上生长的氮化镓材料的表面用光刻定义并刻蚀出N型氮化镓区域;
在氮化镓材料上表面用电子束蒸发方法蒸镀具有自然粗化性质的ITO薄膜;
用光刻和湿法刻蚀的方法定义出ITO电流传导区域;
用等离子化学气相沉积的方法在器件表面覆盖SiO2保护层;
用光刻和湿法刻蚀的方法定义电极位置;
用电子束蒸发的方法蒸镀P型和N型电极。
在上述制作方法中,所述蒸镀ITO薄膜时的腔体温度为250℃,氧气分压为1.0×10-2Pa,蒸镀速率为2.0?/s,ITO薄膜的厚度为0.24μm。ITO薄膜表面呈不规则针状或者块状结构,其粗糙度范围在40-400?,透光率范围在80%-100%。
在上述制作方法中,所述SiO2保护层的厚度为0.24μm,所述电极的厚度为1.5-2μm。
本发明由于采用了上述方法,利用自然粗化ITO薄膜对光的散射性质,可以有效的增加半导体材料与空气界面的出光几率,解决由于折射率差引起的全反射损耗的问题,从而提高光提取效率。
下面结合附图和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做进一步说明。
附图说明
图1 至图6为本发明制作方法步骤图。
具体实施方式
参看图1至图6,本发明的制作方法步骤如下:
在蓝宝石衬底上生长的氮化镓材料1的表面用光刻定义并刻蚀出N型氮化镓区域2。
在氮化镓材料1上表面用电子束蒸发方法蒸镀具有自然粗化性质的ITO薄膜3,腔体温度为250℃,氧气分压为1.0×10-2Pa,蒸镀速率为2.0?/s。ITO薄膜3的厚度为0.24μm,ITO薄膜3表面呈不规则针状或者块状结构,其粗糙度范围在40-400?,透光率范围在80%-100%。
用光刻和湿法刻蚀的方法定义出ITO电流传导区域4;
用等离子化学气相沉积的方法在器件表面覆盖厚度为0.24μm的SiO2保护层5;
用光刻和湿法刻蚀的方法定义电极位置6;
用电子束蒸发的方法蒸镀厚度为1.5-2μm的 P型和N型电极7。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同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未经同方光电科技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37372.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