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再生纤维素纤维与棉混纺色纺纱的生产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110025570.2 | 申请日: | 2011-01-2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31611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7 |
| 发明(设计)人: | 郑瑾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原工学院 |
| 主分类号: | D02G3/04 | 分类号: | D02G3/04 |
| 代理公司: | 郑州中原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41109 | 代理人: | 张绍琳;孙诗雨 |
| 地址: | 451191 河南省*** | 国省代码: | 河南;4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再生 纤维素 纤维 混纺 纺纱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纱线生产技术,具体涉及一种再生纤维素纤维与棉混纺色纺纱的生产方法。
背景技术
染整过程是纺织行业耗能高、污水排放较高的工序,一直以来为社会所诟病。传统认识上,对于天然纤维来说,其颜色的获得又必须通过印染加工来获得。
色纺纱将传统的纺织工序进行了颠倒,把着色的环节提到纺纱之前,工艺改变之后,能够做成由棉、麻、毛、丝、化纤等多种原料混纺而成的纱线,其优点:一是完全解决了坯布染色的缸差问题,色纺只要颜色确定,可以做到批量无限;二是色纺解决了各种不同物理特性织物的染色问题,各种纤维混合纺制,可以产生性能互补的作用,色纺给予了面料无限的发展空间。
由于色纺纱直接对部分纤维染色,染色纤维的平均占比在35%左右,因此使用染料和耗费水的比例也较小,对总体环境污染比传统的“先纺后染”产品减少50%以上,符合“低碳制造”的时代要求,是纺织业中的“节水减排”产品。
色纺纱得以生产的前提是,获得有色纤维。CN1073997A“棉花散纤维染色方法”和 CN1266120A“棉花散纤维染色加工方法”,分别公开了一种有色棉纤维的生产方法。虽然利用有色棉纤维进行色纺纱的加工,可以比传统的“先纺后染”减少对环境的污染,但该专利中披露的技术仍然属于传统的染色方法,棉纤维精练过程中浴比1:15,升温到100℃保温30~60分钟;染色过程中浴比1:15~1:20,升温到100℃保温60分钟。在精练过程和染色过程后还要换水清洗干净,加工1吨棉纤维,整个过程中消耗的水量将会是50吨~100吨,能量的消耗也非常大。
色纺纱属于时尚产品,纺织品的颜色也随着消费者生活水平和消费水平的提高变得越来越多样化。对于纺织企业而言,其产品的生产要求是“小批量、多品种”。有些纺纱企业的产品批量甚至小至几十公斤甚至几公斤,而多品种方面,颜色的变化可谓千变万化。中国纺织信息中心建立的中国国家标准色彩体系——CNCS色彩体系,其CNCS时尚色卡就包含了900种颜色,一般面料或有色纱生产企业的色彩品种都多达上千种。
作为上游的再生纤维素纤维的生产线来说,其生产线高的已经超过10万吨/年的生产能力,低也都在5万吨/年,上游的大型生产设备与下游“小批量、多品种”的要求之间的不能衔接。试以5万吨/年的生产能力进行计算,生产线每小时的生产能力即为7000公斤,而色纺企业棉花染色的批量仅为100公斤。同时,一种颜色的有色纤维品种生产结束后,更换下一个品种,由于色浆附着在生产管道内,需要清楚上一批次产品的影响,至少需要一个小时的放胶和清污。
这就意味着再生纤维素企业不可能接少于10吨的订单,即使接了订单,其生产成本也将远远高于常规品种,其浪费量非常巨大。这也是为什么国内大型纤维素纤维生产企业虽然开发出了有色纤维,但却无法走向市场。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提供一种再生纤维素纤维与棉混纺色纺纱的生产方法。
而利用有色再生纤维素纤维与棉混纺,完全不用对棉染色,可以彻底解决染色过程对环境的影响。
为实现上述目的,本发明采用的技术方案如下:
本发明的再生纤维素纤维与棉混纺色纺纱的生产方法,以白、红、黄、蓝、紫、橙、绿、黑色再生纤维素纤维中的一种以上与棉进行混纺得到再生纤维素纤维与棉混纺色纺纱。
本发明方法中再生纤维素纤维和棉的混合可以在配棉时混合也可以在并条时混合,在配棉时混合的生产步骤如下:
(1)配纤配色:根据色纺纱的花色效果,依据配色原理,按照一定的比例将白、红、黄、蓝、紫、橙、绿、黑色再生纤维素纤维中的一种以上与经前处理的棉纤维,通过配棉设备进行初步的混合与开松,制成棉卷或直接送给下道梳棉设备,棉卷或棉丛定重为350~450g/m;
(2)梳理:经过配棉设备初步混合后,棉卷或棉丛定量送至梳理设备,经过梳棉机的进一步混合与开松、集束成棉条,称之为生条,生条定重为20g/5m;
(3)并条:生条进一步进行并条工序,并条可以是二道或三道并条,通过并条改善棉条的颜色均匀性和条干均匀度,经并条后的棉条称为熟条,熟条定重为20g/m;
(4)纺纱:使用环锭纺设备或转杯纺设备纺纱。
并条时混合的生产步骤如下:
(1)配纤配色:分别对棉及将白、红、黄、蓝、紫、橙、绿、黑色再生纤维素纤维中的一种以上通过配棉设备进行初步的混合与开松,制成棉卷或直接送给下道梳棉设备,棉卷或棉丛定重为350~450g/m;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原工学院,未经中原工学院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25570.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