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基于短小圆弧的三坐标检测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020203.3 | 申请日: | 2011-01-1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8950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 发明(设计)人: | 黄献泉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春兴精工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G01B21/10 | 分类号: | G01B21/10;G01B21/00 | 
| 代理公司: | 南京苏科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02 | 代理人: | 陈忠辉;姚姣阳 | 
| 地址: | 215121 江苏省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基于 短小 圆弧 坐标 检测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三坐标检测方法,尤其涉及一种基于短小圆弧的三坐标检测方法。
背景技术
对航空事业部所加工的Cam Disc类零件的短小圆弧的检测采用三坐标检测,由于该零件表面的圆弧段长度较短,公差要求精度高,且圆弧面与直线直接相切,如果用传统的R规样板检测,R规的外形受到相切直线的干涉,用间隙法无法检测到小圆弧的具体数值,而直接在零件表面进行采点测量误差很大。小圆弧测量,是三坐标测量机检测中的一项技术难题。小圆弧测量的结果准确性直接关系到产品的合格判定,圆弧越短信息量采集得就会很少,测量的数据相对就不会保持一致,尽管该方法还不能从根本上解决小圆弧的精确测量问题,但使用这种测量方法可以很大程度上改善测量的准确性,使得其实际测量值无限接近真实加工值。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存在的上述问题,提供一种基于短小圆弧的三坐标检测方法。
本发明的目的通过以下技术方案来实现:
基于短小圆弧的三坐标检测方法,其包括以下步骤:步骤①,对待检测的零件进行定位装夹,令零件的基准轴线平行于Z轴;步骤②,对待测部位进行离散采点;步骤③,采用PC DMIS软件,以极坐标方式评估小圆弧的半径。
上述的基于短小圆弧的三坐标检测方法,其中:所述的离散采点为将待测部位进行上、中、下至少三个层次的划分,对每个层次至少采集10个分布均匀的点。
进一步地,上述的基于短小圆弧的三坐标检测方法,其中:所述的对每个层次至少采集10个分布均匀的点,其每层取点的长度一致。
更进一步地,上述的基于短小圆弧的三坐标检测方法,其中:所述的上、中、下三个层次小圆弧的起始角度及终止角度需一致,且圆弧长度一致。
再进一步地,上述的基于短小圆弧的三坐标检测方法,其中:所述的评估为,上、中、下三个层次小圆弧的半径的平均值即为圆弧R的真实测量半径。
本发明技术方案的优点主要体现在:可以较为精确地获得短小圆弧R的相关数据,也无限接近了工件的实际尺寸。为准确判断工件是否合格提供了有力依据,同时也减小了因使用非三坐标方式检测(如R规样板检测)带来的测量系统误差。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目的、优点和特点,将通过下面优选实施例的非限制性说明进行图示和解释。这些实施例仅是应用本发明技术方案的典型范例,凡采取等同替换或者等效变换而形成的技术方案,均落在本发明要求保护的范围之内。这些附图当中,
图1是将待测部位进行上、中、下至少三个层次划分的示意图。(虚线为划分线)
具体实施方式
基于短小圆弧的三坐标检测方法,其特征在于包括以下步骤:首先,对待检测的零件进行定位装夹,令零件的基准轴线平行于Z轴。具体来说,这样做是因为采用接触式测量,为了避免侧头对被测零件表面施加的静态测量力的变形,影响测量的精确性,必须保证测头与被检测零件的连续接触,这样才能保证实际的采样点与理论的直径的偏离减少。
之后,对待测部位进行离散采点。具体来说,如图1所示,本发明采用的离散采点为将待测部位进行上、中、下至少三个层次的划分,对每个层次至少采集10个分布均匀的点。并且,对于其每层取点的长度一致,以此来起到较佳的采集效果。并且,为了进一步提升采集的进度,本发明需要尽量保持上、中、下三个层次小圆弧的起始角度及终止角度需一致,且圆弧长度一致。
最后,采用PC DMIS软件,以极坐标方式评估小圆弧的半径。为了便于操作人员的使用,以极坐标方式评估小圆弧的半径为上、中、下三个层次小圆弧的半径的平均值即为圆弧R的真实测量半径。这样,亦可以同时得到圆弧R中心的实际坐标值。
结合本发明的实际使用情况来看,类似的短小圆弧检测方法均可采用以上操作方式来获取。
通过上述的文字表述可以看出,采用本发明后,可以较为精确地获得短小圆弧R的相关数据,也无限接近了工件的实际尺寸。为准确判断工件是否合格提供了有力依据,同时也减小了因使用非三坐标方式检测(如R规样板检测)带来的测量系统误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春兴精工股份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春兴精工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20203.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