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整体式三级阻尼可控油气弹簧无效
| 申请号: | 201110007668.5 | 申请日: | 2011-01-14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2823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20 |
| 发明(设计)人: | 吴志成;陈思忠;赵祥君;杨林;张斌;杨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理工大学 |
| 主分类号: | F16F9/34 | 分类号: | F16F9/34;F16F9/46 |
| 代理公司: | 北京理工大学专利中心 11120 | 代理人: | 李爱英;高燕燕 |
| 地址: | 100081 ***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整体 三级 阻尼 可控 油气 弹簧 | ||
1.整体式三级阻尼可控油气弹簧,其特征在于:包括柱塞总成、缸筒总成、和可控阻尼阀总成三大总成部件以及蓄能器和防尘套;
柱塞总成包括耳环(1)、柱塞(2)、限位块(7)及限位块固定装置(8);其中耳环(1)通过螺纹与柱塞(2)下端连接;限位块(7)通过限位块固定装置(8)固定在柱塞(2)的上端;
缸筒总成包括柱塞套管(3)、柱塞套管压盖(4)、锁圈(5)、缸筒(6)和耳轴(9);其中柱塞套管(3)内装有密封组件用于柱塞密封,柱塞套管压盖(4)通过螺纹与缸筒(6)下端连接,并把柱塞套管(3)压在缸筒(6)和柱塞套管压盖(4)之间,锁圈(5)安装在柱塞套管压盖(4)的上端,耳轴(9)连接在缸筒(6)上部;
可控阻尼阀总成包括阻尼阀体(10)、阻尼阀芯总成(11)、节流阀a(14)、节流阀b(17)、开关电磁阀a(15)、开关电磁阀b(16)、以及放气螺塞(12);阻尼阀芯总成(11)通过螺纹安装在阻尼阀体(10)的内部,将阻尼阀体(10)的内部分成上、下两个腔;阻尼阀体(10)正面上共布置有上、下两排且左、右对称的四个阀座;位于上面一排的两个阀座用于安装开关电磁阀a(15)、b(16),这两个阀座的底孔与阻尼阀体(10)内部的上腔相通;位于下面一排的两个阀座用于安装节流阀a(14)、b(17),这两个阀座的底孔与阻尼阀体(10)内部的下腔相通;从阻尼阀体(10)的上表面垂直向下加工有两个连通孔,两个连通孔左、右对称,左侧的连通孔连通位于左侧上、下两个阀座,右侧的连通孔连通位于右侧上、下两个阀座;两个放气螺塞(12)分别用于封堵左、右两个连通孔;阻尼阀芯总成(11)包括阻尼阀芯体(19)、常通孔螺栓(20)、压缩阀片组(21)、伸张阀片组(22)和紧固螺母(23);阻尼阀芯体(19)的中心有用于安装常通孔螺栓的中心孔,并在圆周方向有四个压缩阀孔(24)和四个伸张阀孔(25)间隔排列,且在阻尼阀芯体(19)的上表面压缩阀孔(24)的端面高于伸张阀孔(25)的端面,在阻尼阀芯体(19)的下表面压缩阀孔(24)的端面低于伸张阀孔(25)的端面;在阻尼阀芯体的上表面对应四个伸张阀孔(25)的位置,加工有放射状的伸张阀孔槽(26),在阻尼阀芯体的下表面对应四个压缩阀孔(24)的位置,加工有放射状的压缩阀孔槽(27);常通孔螺栓(20)和紧固螺母(23)把压缩阀片组(21)和伸张阀片组(22)分别固定在阻尼阀芯体(19)的上表面和下表面;
柱塞总成装在缸筒总成内,进行轴向运动;缸筒总成与可控阻尼阀总成固定连接成一体,连接方式是阻尼阀体(10)的下端止口插入缸筒(6)的上端并在圆周方向连续焊接一圈;蓄能器(13)通过螺纹安装到阻尼阀体(10)上;防尘套(18)下端连接柱塞(2),上端连接柱塞套管(3);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体式三级阻尼可控油气弹簧,其特征在于:当油气弹簧压缩时,油液从下向上流过阻尼阀芯总成(11),此时油液分为两路,一路从常通孔螺栓内的常通孔流过;另一路从压缩阀孔槽流入压缩阀孔并推开压缩阀片组流出;当油气弹簧伸张时,油液从上向下流过阻尼阀芯总成(11),此时油液分为两路,一路从常通孔螺栓内的常通孔流过;另一路从伸张阀孔槽流入伸张阀孔并推开伸张阀片组流出。
3.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整体式三级阻尼可控油气弹簧,其特征在于:三级阻尼可控油气弹簧的三种阻尼模式及其实现方式描述如下:
当开关电磁阀(15)和开关电磁阀(16)同时关闭时,油液不通过节流阀,产生较大的阻尼力,油气弹簧为“硬”阻尼模式;当开关电磁阀(15)打开且开关电磁阀(16)关闭时,油液通过节流阀(14),产生中等的阻尼力,油气弹簧为“中”阻尼模式;当开关电磁阀(15)关闭且开关电磁阀(16)打开时,油液通过节流阀(170,产生中等的阻尼力,油气弹簧为“中”阻尼模式;当开关电磁阀a(15)和开关电磁阀b(16)同时打开时,油液通过节流阀a(14)和节流阀b(17),产生较小的阻尼力,油气弹簧为“软”阻尼模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理工大学,未经北京理工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07668.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