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抑制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siRNA无效
申请号: | 201110005104.8 | 申请日: | 2011-01-1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542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7 |
发明(设计)人: | 吴志强;金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C12N15/113 | 分类号: | C12N15/113;C12N15/63;C12N15/10;C12N15/11;A61K48/00;A61P31/14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程泳 |
地址: | 100176 北京市大兴***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抑制 流行性 脑炎 病毒 sirna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能诱导RNA干扰的小干扰RNA(siRNA),特别是涉及能够抑制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的siRNA,及其设计方法和用途。
背景技术
流行性乙型脑炎病毒简称乙脑病毒,是经蚊虫传播的人畜共患急性传染病,是在全球范围内引起人脑炎的最严重的病因之一。1871年,日本首次报道了该病的流行,1935年日本学者从病死的脑炎病人的脑组织中分离到该病毒,所以国际上将该病原体命名为日本脑炎病毒(Japanese encephalitisvirus,JEV)。据WHO统计,全球每年平均发病50000例,死亡15000例。大约三分之一的患者会因此而死亡,存活的患者中有神经系统后遗症的患者占40%-70%,该病主要流行于亚洲、东南亚地区约20多个国家。20世纪90年代以来,乙脑的流行区域不断扩大,1995年巴布亚新几内亚及澳大利亚北部岛屿出现乙脑的爆发流行,1998年在澳大利亚本土出现乙脑病例。2005年乙脑在印度和尼泊尔爆发流行,数千人患病。我国地域广阔,占亚洲四分之一区域,中国的乙脑发病数占全世界总发病数的80%以上,是乙脑流行大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传染病防治法》,流行性乙型脑炎属于乙类传染病。自1938年通过血清学实验证实乙脑在中国流行并于1940年在北京分离到第一株乙脑病毒后,乙脑多次在我国境内爆发。近十年来,虽然乙脑的发病数呈逐年降低的趋势,亦未发生大流行,但每年仍有2万-3万的病例数。
乙型脑炎同时也是一种人畜共患的自然疫源性传染病,在动物中猪为本病的主要危害对象。据报道猪群的发病率一般为20-30%,初产母猪的死胎和木乃伊比例可达50%左右。因此该病感染猪造成的主要经济损失是怀孕母猪发生繁殖障碍,严重危害养猪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针对乙型脑炎尚无特殊治疗措施,接种疫苗依然是保护易感人群的最有效预防措施。虽然接种疫苗能有效地保护未感染人群,但对于已感染的乙脑病患者,缺乏有力的治疗手段,所以,应用现代科技手段发展方便有效的抑制乙脑病毒感染的治疗方法法就显得尤为重要。
乙脑病毒在分类上属于黄病毒科,黄病毒属,其基因组为单股正链RNA分子,长约11kb,分子量约为4×106道尔顿,沉降系数为42s。整个基因组由5’端非翻译区(5’-untranslated regions,UTR),一个几乎跨越整个基因组的单一开放阅读框(open reading frame,ORF)和3’端非翻译区(3’-UTR)所构成。5’端95个核苷酸和3’端586个核苷酸为非编码区,从5’末端至3’末端编码的基因顺序为三个结构蛋白,包括衣壳蛋白C(capsid),膜蛋白M(membrane,PrM为前体)和囊膜蛋白E(envelope),七个非结构蛋白NS1,NS2A,NS2B,NS3,NS4A,NS4B和NS5,共编码约3430个氨基酸,其基因组结构见图1。根据乙脑病毒基因组的核苷酸序列差异性,可将已鉴定的乙脑病毒毒株分为四个确定的基因型以及另外一个推测的基因型。基因1型和基因3型主要分布于中国、韩国、印度、泰国、菲律宾等大多数亚洲国家,为主要的流行基因型。基因2型和基因4型主要分布于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和北澳大利亚等国家,为地方性的基因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未经中国医学科学院病原生物学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110005104.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精馏系统回流管排放残液装置
- 下一篇:一种PC机游戏方向控制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