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以及蓄电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68746.6 | 申请日: | 2010-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306860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4-24 |
发明(设计)人: | 小崎秋弘;福田滋;尾崎繁人;熊谷尚宪;水野泰俊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K1/04 | 分类号: | B60K1/04;B60L11/18;H01M2/1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中咨律师事务所 11247 | 代理人: | 段承恩;杨光军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以及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搭载有蓄电装置的车辆。
背景技术
就搭载有电池的车辆而言,使用电池的输出使车辆行驶。在这里,用于控制电池的充放电的电子设备(例如,继电器)配置于电池的上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9-08777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10-01578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需要与电池对车辆的搭载位置相应地高效配置电池和/或电子设备。
用于解决课题的技术方案
作为本申请第1发明的车辆,具有:地板面板;和蓄电装置,其固定于地板面板的下表面,输出用于车辆的行驶的能量。蓄电装置具有:第1蓄电堆,其包含多个蓄电元件;电子设备,其用于控制蓄电装置的充放电,相对于第1蓄电堆位于车辆的下方;和盒体,其收置第1蓄电堆以及电子设备,固定于地板面板的下表面。
本申请第2发明是一种蓄电装置,其搭载于车辆、输出用于车辆的行驶的能量,其特征在于,具有:第1蓄电堆,其包含多个蓄电元件;电子设备,其用于控制蓄电装置的充放电,相对于第1蓄电堆位于车辆的下方;和盒体,其收置第1蓄电堆以及电子设备,固定于车辆的地板面板的下表面。
通过在第1蓄电堆上连接管,能够将冷却介质向第1蓄电堆供给,以抑制第1蓄电堆的温度上升。作为冷却介质,能够使用例如存在于车辆外部的空气。在这里,电子设备能够相对于第1蓄电堆与管的连接部分配置于车辆的下方。作为电子设备,能够使用例如切换蓄电装置与负载之间的通电以及不通电的继电器。
在电子设备中产生的热量上升而到达第1蓄电堆。因此,第1蓄电堆中受到来自于电子设备的热量的部分为与管连接的部分,这成为来自于管的冷却介质最先到达的部分。由此,能够抑制由来自于电子设备的热量引起的第1蓄电堆的温度上升。
能够在地板面板上设置向车辆的上方隆起的通道。而且,能够将第1蓄电堆的至少一部分配置于通道的内侧。由此,相对于具备通道的地板面板,能够一边抑制死空间的产生,一边安装蓄电装置。
在通道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的情况下,能够将第1蓄电堆的多个蓄电元件在通道的长度方向上并列。由此,能够沿着通道容易地配置第1蓄电堆。另外,如果使通道位于驾驶席以及副驾驶席之间,也不会给车室内的居住性带来负面影响。
在第1蓄电堆之外,还能够设置第2蓄电堆。通过使用第2蓄电堆,能够提高蓄电装置的输出性能。第2蓄电堆能够沿着第1蓄电堆配置,能够与电子设备并列地配置。由此,能够沿着地板面板配置蓄电装置。
第2蓄电堆所含的多个蓄电元件能够在车辆的左右方向上并列。另外,在使用多个第2蓄电堆的情况下,能够将多个第2蓄电堆在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并列。能够在第2蓄电堆上连接管以供给制冷剂。
发明的效果
根据本发明,在地板面板的下表面上固定蓄电装置的结构中,通过相对于第1蓄电堆在车辆的下方配置电子设备,能够相对于地板面板高效配置电子设备。包含多个蓄电元件的第1蓄电堆容易变得比电子设备大,如果在第1蓄电堆的上方配置电子设备,则容易在第1蓄电堆与地板面板之间产生死空间。根据本发明,能够不产生这样的死空间地相对于地板面板固定蓄电装置。
附图说明
图1是具备电池包的车辆的侧视图。
图2是电池包的外观图。
图3是从车辆的前方观察电池包以及地板面板时的概略图。
图4是电池包的分解图。
图5是下盒体的分解图。
图6是电池堆的分解图。
图7是表示电池堆的固定结构的外观图。
图8是对电池包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的外观图。
图9是表示电池堆的按压结构的外观图。
图10是对电池包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的外观图。
图11是进气管以及歧管的俯视图。
图12是进气管以及歧管的侧视图。
图13是对电池包的内部结构进行说明的外观图。
图14是表示电池包的电路结构的图。
图15是表示电池包的内部结构的侧视图。
图16是对电池堆中的空气的移动路径进行说明的图。
图17是对电池堆中的空气的移动路径进行说明的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对本发明的实施例进行说明。
实施例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68746.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