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冷冻循环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66443.0 | 申请日: | 2010-04-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859294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02 |
发明(设计)人: | 高山启辅;岛津裕辅;鸠村杰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25B1/00 | 分类号: | F25B1/00;F25B6/02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黄永杰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冷冻 循环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使用了向超临界状态转变的制冷剂的冷冻循环装置,特别是涉及配备了喷射回路的冷冻循环装置。
背景技术
作为以往的二氧化碳(CO2)等在超临界区域使用制冷剂的蒸气压缩式冷冻循环,存在这样的蒸气压缩式冷冻循环(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在该蒸气压缩式冷冻循环中,使从散热器流出了的一方的制冷剂分支,由减压装置减压,并且具备使其与从散热器流出了的另一方的制冷剂进行热交换的冷却器,在压缩机的压缩行程途中喷射一方的制冷剂。记载于专利文献1的蒸气压缩式冷冻循环减小另一方的制冷剂的比焓,增大了冷冻能力。另外,减压装置当冷却器的一方的制冷剂的出口的过热度比规定的过热度大时扩大开度。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专利第4207235号公报(权利要求1、第1图)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在以往的蒸气压缩式冷冻循环中,存在以下的那样的问题。
如成为散热器和蒸发器的入口空气温度变高的过负荷条件,则高压侧压力和低压侧压力变高。于是,有时从散热器分支并且被减压了的一方的制冷剂的压力也变高,成为超临界状态。在记载于专利文献1那样的蒸气压缩式冷冻循环中,在成为了过负荷条件的情况下,有时不能计算冷却器的一方的制冷剂的出口的过热度,变得不能对另一方的制冷剂的比焓进行控制。另外,由于如一方的制冷剂成为超临界状态,则在制冷剂被加热的过程中不伴随潜热变化,所以,不能太期待由冷却器对另一方的制冷剂进行冷却的效果。
本发明就是为了解决上述那样的问题而作出的发明,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冷冻循环装置,该冷冻循环装置使用向超临界状态转变的制冷剂,在高压侧成为超临界状态,在该冷冻循环装置中,即使在变成了过负荷条件时,也能够增大制冷能力。
用于解决课题的手段
本发明的冷冻循环装置,其特征在于:具备主制冷剂回路、喷射回路以及控制装置,该主制冷剂回路,由配管依次连接了对制冷剂进行压缩的压缩机、散发由前述压缩机压缩了的制冷剂的热的散热器、在通过了前述散热器的制冷剂与通过前述散热器向前述压缩机中喷射的制冷剂之间进行热交换的内部热交换器的一次侧流路、对通过了前述内部热交换器的一次侧流路的制冷剂进行减压的第一减压装置、以及供由前述第一减压装置减压了的制冷剂蒸发的蒸发器;该喷射回路,由配管依次连接了对通过前述散热器向前述压缩机中喷射的制冷剂进行减压的第二减压装置、前述内部热交换器的二次侧流路、以及前述压缩机的喷射口;该控制装置,通过对前述第二减压装置的开度以及前述散热器的传热面积进行控制,调整流过前述主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的高压侧压力。
发明的效果
按照本发明的冷冻循环装置,由于通过对第二减压装置的开度以及散热器的传热面积进行控制,能够对流过主制冷剂回路的制冷剂的高压侧压力进行调整,所以,即使在例如制冷运行成为过负荷条件、中间压力成为超临界那样的运行条件下,也能够确实地提高高压侧压力,能够增大制冷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示意地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制冷剂回路结构的回路结构图。
图2为表示压缩机的截面结构的概略纵剖视图。
图3为用于对散热器的形态的一例进行说明的说明图。
图4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冻循环装置的制冷运行时的制冷剂的变迁的P-h线图。
图5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1的冷冻循环装置的控制装置实施的第二膨胀阀、电磁阀的具体的控制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图6为表示了相对于喷射率的能力比与散热器的传热面积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7为表示了相对于喷射率的COP比与散热器的传热面积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8为表示了相对于喷射率的高压侧压力与散热器的传热面积的关系的曲线图。
图9为表示本发明的实施方式2的冷冻循环装置的控制装置实施的第二膨胀阀、电磁阀的具体的控制处理的流程的流程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根据附图对本发明的实施方式进行说明。
实施方式1.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6644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制备二乙烯基芳烃二氧化物的方法
- 下一篇:一种互锁式自动挂脱装置及其应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