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身侧部构造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62502.7 | 申请日: | 2010-12-24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41110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17 |
发明(设计)人: | 高山裕辅;沟畠仁;山田孝行;飞田一纪;渡边康哲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D25/04 | 分类号: | B62D25/04;B62D25/02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陈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身 构造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具有从外方覆盖车身的侧部的侧面板外部件的车身侧部构造。
背景技术
车身侧部构造具有形成至少一个车门开口的侧面板外部件和侧面板内部件。侧面板外部件和侧面板内部件被接合而形成闭合截面。侧面板外部件在车门开口的后方部位在车辆前后方向上被分割。所分割的侧面板外部件的前部由高张力钢板(JIS-SPC590,板厚t=0.8~1.6mm)形成,侧面板外部件的后部由通常的普通钢板(JIS-SPC270,板厚t=0.6~0.75mm)形成。
SPC为冷轧钢板。SPC590是抗拉强度为590MPa以上的冷轧钢板(高张力钢板)。SPC270是抗拉强度为270MPa以上的冷轧钢板(普通钢板)。抗拉强度为340MPa以上的钢板为高张力钢板,高张力钢板以外的钢板为普通钢板。
根据车身侧部构造,通过由高张力钢板形成侧面板外部件的前部,能够省去加固件(reinforcement)(加强件),使车身侧部构造轻量化(例如,参照专利文献1。)。
专利文献1公开的车身侧部构造在侧面板外部件的前部使用高张力钢板。高张力钢板具有抗拉强度越是增大则硬度及脆性越大的性质。因此,在专利文献1的车身侧部构造中,在冲压成形中,例如,有可能在与车顶梁的侧壁下方的车门上缘的分离部的角部、以及上方的车顶胶条槽部的侧壁的角部等曲率半径小的圆弧部分上发生龟裂。
为了确保碰撞时的车身刚性,同时使车身侧部构造进一步轻量化,希望采用抗拉强度比SPC590高、例如SPC980以上的高张力钢板。该情况下,进一步进行冲压成形变得困难。
而且,在专利文献1的车身侧部构造中,下纵梁部向外侧突出,使得侧面板外部件的外侧面和叶子板连续。因此,在前立柱下部件与下纵梁的折曲部的外侧面上产生层差。
由于车辆行驶时前轮的抬升等,位于前立柱下部件的前方的上构件向上方变形,所以,前立柱下部件向后方弯曲。因此,在折曲部的外侧面的层差部分应力集中,前立柱下部件向内方或外方折曲。
另外,在专利文献2中,公开了一种车身侧部构造,其具有以通过下纵梁外部件和下纵梁内部件形成闭合截面的方式接合的下纵梁。在下纵梁的顶起(jack-up)点上设有防止下纵梁内部件变形的加强部件(顶起加强件)。通过该车身侧部构造,能够防止下纵梁外部件以及下纵梁内部件的变形。
在专利文献1的前立柱下部件和下纵梁的折曲部(连接部)中,沿下纵梁的长度方向的水平方向的荷载和沿前立柱的垂直方向的荷载交叉。因此,在折曲部,侧面板外部件和侧面板内部件沿接合面反复伸缩,会对车辆的操纵稳定性产生不良影响。
而且,在专利文献2的车身侧部构造中,加强部件设在下纵梁内。因此,即使能够防止下纵梁内部件的变形,加强部件也无助于连接下纵梁和前立柱下部件的折曲部的强度以及刚性。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1-334957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专利第4328728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第一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车身侧部构造,能够在外观上需要的部分实施锐角棱线的冲压成形,并且,能够对于前方碰撞荷载以及侧面碰撞荷载确保高强度。
本发明要解决的第二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车身侧部构造,能够抑制前立柱下部件部和下纵梁部的变形,提高车身的刚性。
本发明要解决的第三课题在于,提供一种车身侧部构造,能够有助于折曲部的强度以及刚性的提高,抑制折曲部受到反复变形。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1,提供一种车身侧部构造,具有从外方覆盖车身侧部的侧面板外部件,所述侧面板外部件具有:由高张力钢板形成的前立柱下部件部;由普通钢板形成的前立柱上部件部;沿该前立柱上部件部配置的加强部件,所述前立柱下部件部的上端结合在所述前立柱上部件部的下端,所述加强部件的前端结合在所述前立柱下部件部的上端的内侧面。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2中,所述加强部件具有从前端下部大致垂直地向下方延伸的延伸部,所述延伸部接合在所述前立柱下部件部的上端。
在本发明的技术方案3中,所述车身侧部构造还具有闭合截面形状的上构件,其接合在所述前立柱下部件部的前部及所述加强部件的前端,且沿车身前后方向延伸,所述上构件呈其上下方向的宽度朝向后方逐渐增大的形状,将所述前立柱下部件部的前部及所述加强部件的前端接合起来的上构件接合部形成在所述上构件的最大宽度的端部,沿所述前立柱下部件部与所述加强部件的接合部并在车身前后方向延伸的延长线通过所述上构件接合部的大致中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62502.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