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制备T细胞受体样单克隆抗体的方法及其用途无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080061833.9 申请日: 2010-11-18
公开(公告)号: CN102812043A 公开(公告)日: 2012-12-05
发明(设计)人: P·A·马卡里;陈苏虾;B·J·汉森 申请(专利权)人: 新加坡国立大学;DSO国家实验室
主分类号: C07K16/08 分类号: C07K16/08;C07K16/00;C12P21/08;A61K39/00;C07K16/28;G01N33/53;A61K39/395;C07K16/30;C07K7/06;C12P21/00
代理公司: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代理人: 陈文平;徐志明
地址: 新加坡*** 国省代码: 新加坡;SG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用于 制备 细胞 受体 单克隆抗体 方法 及其 用途
【说明书】:

发明领域

本发明总体上涉及免疫学领域,并且特别涉及制备识别呈现于HLA分子环境中的肽的T细胞受体样抗体的方法。

发明背景

哺乳动物的免疫系统通过源自病毒基因产物的小标识肽(signature peptide)在被感染细胞的表面上的呈递与HLA-分子结合而识别被病毒感染的细胞和肿瘤。在人中称为I类HLA的I类主要组织相容性复合体(MHC)分子结合并呈现细胞表面上的肽抗原配体。所述肽抗原配体源自正常内源蛋白质(“自身”)或被引入所述细胞中的外源蛋白质(“非自身”)。非自身蛋白质可以是恶性转化或细胞内病原体如病毒的产物。以这种方式,I类MHC分子将关于细胞内部环境的信息传递给免疫效应细胞,其包括但不限于CD8+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其在与“非自身”肽的相互作用时被激活,由此将呈递这些“非自身”肽的细胞裂解或杀死。

在人中称为II类HLA的II类MHC分子也结合并呈现细胞表面上的肽抗原配体。与几乎在实际上所有有核细胞上表达的I类MHC分子不同,II类MHC分子正常情况下限于特化细胞,诸如B淋巴细胞、巨噬细胞、树突状细胞和其它抗原呈递细胞,所述抗原呈递细胞通过胞吞途径从细胞外液中摄取外源抗原。它们所结合和呈递的肽源自细胞外外源抗原,如细菌毒素。以这种方式,II类分子将关于呈现所述II类MHC分子邻近的细胞外空间的适合度(fitness)信息传递给免疫效应器细胞,其包括但不限于CD4+辅助T细胞,由此辅助消除这些病原体。通过辅助B细胞制造针对微生物以及由这些微生物所产生的毒素的抗体和通过激活巨噬细胞以破坏被吞入的微生物而实现了这些病原体的消除。

I类MHC分子使针对宿主细胞内的失调的免疫应答进行警报。源自所述细胞内的病毒和肿瘤特异性蛋白质的肽在该细胞的内质网中被加载于所述I类分子的抗原结合槽内并且随后被携带至细胞表面。一旦所述I类MHC分子及其加载的肽配体处于所述细胞表面上,该I类分子及其肽配体可为细胞毒性T淋巴细胞(CTL)接近。CTL监测该I类分子所呈递的肽并且破坏带有源自于该细胞内的感染或肿瘤剂的配体的细胞。

细胞所产生的主要的蛋白质存留于细胞内区室内,因此防止了抗体分子对它们的直接识别。可受到蛋白酶体依赖性的和非依赖性的机制的降解的细胞内蛋白质的丰度为在所述I类MHC系统环境中的表面呈递产生了巨大的肽来源(Rock等,(2004))。特异地识别病毒感染的或肿瘤细胞表面上的HLA限制的肽靶(表位)的新抗体类型将显著地扩展治疗手段。

可视化或靶向病毒感染的细胞或肿瘤的最广泛使用的方法涉及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系的体外产生,该淋巴细胞系表达对于病毒肽/HLA复合体特异性的T细胞受体。但是,这些抗原特异性人细胞系的产生需要高的技术熟练水平,并且这些细胞系在体外极度不稳定。开发抗原特异性T淋巴细胞系的一个替代方法是制备与T淋巴细胞具有类似或重叠特异性的TCR样单克隆抗体。这需要对与HLA-分子结合的人细胞表面上呈递的小抗原性肽具有精细特异性的抗体。这还是一个巨大的技术挑战,因为整体来说,人源的HLA分子当在小鼠体内被用作免疫原时极具抗原性。因此,TCR样小鼠单克隆潜在地代表了由于人HLA复合体加目标抗原性肽的免疫而在小鼠体内被诱导的可能抗体库的一小部分。

已经使用标准的杂交瘤方法或通过使用噬菌体抗体文库产生了TCR样单克隆抗体。但是,该类型的抗体仍然极度稀少并且当通过噬菌体展示制备时可预见它们的亲和力很低。识别MHC-肽复合体的抗体的应用先前已被描述(参见,例如Reiter于2003年3月26日提交的美国专利申请公开号第2004/0191260A1号;Andersen等于2001年9月19日提交的美国专利申请公开号第2002/0150914A1号;Hoogenboom等于2003年2月20日提交的美国专利申请公开号第2003/0223994号以及Reiter等于2003年2月11日提交的PCT申请公开号第WO 03/068201号)。但是,所述公开的技术使用了噬菌体展示文库,其并不产生完整的即用的抗体产物。此外,这些抗体的大多数以Fab片段的形式分离自细菌噬菌体文库(Cohen等,J Mol Recognit,16:324-332(2003);Held等,(2004);Chames等,J Immunol,169:1110-1118(2002)),其未经抗病毒或抗肿瘤活性检验,这是因为它们并不激活固有免疫机制(例如,补体依赖的细胞毒性(CDC)或抗体依赖细胞的细胞毒性(ADCC))。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加坡国立大学;DSO国家实验室,未经新加坡国立大学;DSO国家实验室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61833.9/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