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动力传递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61205.0 | 申请日: | 2010-12-27 |
公开(公告)号: | CN10271335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10-03 |
发明(设计)人: | 秋叶良雄;吉田武史;今村正广;铃木隆文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H48/12 | 分类号: | F16H48/12;F16H57/04;F16D25/10;F16H57/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三友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127 | 代理人: | 李辉;黄纶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力 传递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为了将输入轴的旋转独立地分配给左右输出轴而背靠背地配置两个离合器的动力传递装置。
背景技术
根据下述专利文献1,公知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其中,后部差速齿轮具备共有离合器外组件(clutch outer)的左右一对离合器,所述后部差速齿轮将从发动机经传动轴而输入的驱动力分配给左右后轮,在所述动力传递装置中,滑环固定在所述离合器外组件的内周花键的左右方向中央部,在该滑环的左右分别配置摩擦接合部件,利用左离合器活塞向所述滑环推压左摩擦接合部件而使左离合器接合,利用右离合器活塞向所述滑环推压右摩擦接合部件而使右离合器接合。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许第2894428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然而,上述现有的动力传递装置存在如下问题:例如当利用左离合器的离合器活塞向右方向推压左摩擦接合部件时,滑环向右方向弯曲而使右离合器的右摩擦接合部件相互接触,相反地,当利用右离合器的离合器活塞向左方向推压右摩擦接合部件时,滑环向左方向弯曲而使左离合器的左摩擦接合部件相互接触,因此左右离合器的动作相互干扰而使接合力的控制精度降低。
本发明正是鉴于上述情况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背靠背地配置,使共有离合器外组件的左右离合器的动作不相互干扰。
解决问题的手段
为了达到上述目的,根据本发明,提出了一种动力传递装置,其中,左右离合器具备:左右输出轴,它们同轴且能够相对旋转自如地被支撑于外壳;输入轴,其能够相对旋转自如地配置于所述左右输出轴中的一方的外周;离合器外组件,其与所述输入轴结合;左右离合器内组件,它们分别与所述左右输出轴结合;多个左摩擦接合部件,它们配置在所述离合器外组件与所述左离合器内组件之间;多个右摩擦接合部件,它们配置在所述离合器外组件与所述右离合器内组件之间;左离合器活塞,其朝所述右摩擦接合部件推压所述左摩擦接合部件;以及右离合器活塞,其朝所述左摩擦接合部件推压所述右摩擦接合部件,该动力传递装置的第1特征在于,所述离合器外组件具备:凸部,其通过推力轴承而沿轴向被定位在所述左右离合器内组件之间;左右盘部,它们从所述凸部分支成两股,以便支撑经由所述左右摩擦接合部件传递的所述左右离合器活塞的推压力;以及左右鼓部,它们从所述左右盘部向轴向延伸,以便引导所述左右摩擦接合部件的外周部,在所述左右盘部之间形成有间隙。
根据本发明,提出了如下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除了所述第1特征以外,其第2特征在于,所述动力传递装置具备油泵,该油泵构成为将支撑于所述输入轴的泵转子收纳于泵壳的内部,利用设置于所述输入轴的阶梯部和将所述输入轴支撑于所述外壳的轴承来限制所述油泵在轴向的移动,并且通过使突出地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内表面的环状的肋与突出地设置在所述泵壳的外表面的环状的肋嵌合,来进行所述油泵的径向移动。
根据本发明,提出了如下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除了所述第2特征以外,其第3特征在于,通过使突出地设置在所述外壳的内表面的前后的肋分别与所述泵壳的相对于所述输入轴偏心的前后表面抵接,来进行所述泵壳绕所述输入轴的定位。
根据本发明,提出了如下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除了所述第1至第3特征中的任一特征以外,其第4特征在于,使所述油泵排出的油通过所述输入轴的内部而供给到所述左右离合器作为润滑油。
根据本发明,提出了如下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除了所述第4特征以外,其第5特征在于,将油压供给到所述左右离合器的电动油泵收纳在泵室中,该泵室被限定在所述外壳的内部且被油充满,将所述电动油泵的泵轴连接到电动马达的旋转轴来进行驱动,在固定于所述外壳的外部的所述电动马达与所述泵室之间限定了被空气充满的空气室。
根据本发明,提出了如下所述的动力传递装置,除了所述第5特征以外,其第6特征在于,用于检测所述电动马达的转速的转子被固定于贯穿所述空气室的所述旋转轴。
再者,实施方式中的中央外壳11、侧外壳12以及侧盖13与本发明中的外壳对应,实施方式中的第一套筒20与本发明中的输入轴对应,实施方式中的圆锥滚子轴承21与本发明中的轴承对应,实施方式中的左右油泵31、32与本发明中的电动油泵对应,实施方式中的润滑用油泵34与本发明中的油泵对应,实施方式中的转子室87与本发明中的空气室对应,实施方式中的内转子105与本发明中的泵转子对应。
发明效果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61205.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