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排气净化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53816.0 | 申请日: | 2010-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6302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8-08 |
发明(设计)人: | 竹内宏至;榊原理惠子;加藤久宜;中村一纪;永利高晴;安仲庆祐;木全笃;外山洋一;宫里贵幸;渡边大五郎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1N3/24 | 分类号: | F01N3/24;F01N3/28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立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 代理人: | 黄威;孙丽梅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排气 净化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排气净化装置。
背景技术
在汽车等的车辆中,设置有用于对内燃机的排气进行净化的排气净化装置。作为这种排气净化装置,已知如下的装置,即,如图9所示,具备:排气管102,其从内燃机101的前侧部分起向下方延伸;排气净化催化剂104,其在该内燃机101的下侧于车辆的前后方向上延伸;排气引导部105,其将所述排气净化催化剂104的前端连接在所述排气管102的下游端口103上。另外,图中的“前”、“后”分别对应于车辆的前侧以及后侧。从内燃机101排出至排气管102中的排气经由该排气管102的下游端口103而流入至排气引导部105,进而相对于排气净化催化剂104从其前端流入,且在通过该排气净化催化剂104而被净化之后被排放到大气中。
通过采用将排气净化催化剂104尽可能地设置在靠近车辆的前侧(排气的流动方向上的上游侧),且使高温的排气流入至该排气净化催化剂104中的方式,从而实现了利用该排气的热量而实施的、对排气净化催化剂104的有效的暖机。另一方面,由于内燃机101的排气从该内燃机101朝向车辆的前方被排出,因此将内燃机101的排气向排气净化催化剂104引导的排气管102从内燃机101的前表面突出,并沿着该前表面而向下方延伸。而且,排气引导部105以能够将上述排气管102的下游端口103连接在上述排气净化催化剂104的前端上的方式而形成为弯曲了大约90°的形状。
但是,当以上述的方式将排气引导部105设为弯曲了大约90°的形状时,从排气管102的下游端口103经由排气引导部105而朝向排气净化催化剂104的前端流动的排气,将由于作用于该排气的离心力和重力的关系,而主要如图中箭头所示的那样经过排气引导部105的下部而流动。其结果为,经过排气引导部105而到达了排气净化催化剂104处的排气中的大部分,将从排气净化催化剂104的前端面的下半部分流入至该催化剂104内部。如此,当从排气净化催化剂104的前端面的排气的流入偏向于该前端面的下半部分时,将难以实施排气净化催化剂104内的有效的排气的净化。
此外,为了使从排气净化催化剂的前端面的排气的流入在该前端面的整体上均匀地进行,例如在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如下的排气净化装置,其采用了以下的[1]~[3]所示的结构。
[1]使与排气引导部连接的排气管的中心轴线相对于排气净化催化剂的中心轴线而倾斜,并将该倾斜角的角度设定为小于45°的较小的值。
[2]以如下方式设置排气管,即,在延长与排气引导部连接的排气管的下游端口时的、延长部分不偏离出排气净化催化剂的前端面的范围内,使该排气管的中心轴线相对于排气净化催化剂的前端面的中心而在上述倾斜的方向上偏移。
[3]在排气引导部中的、与上述倾斜的方向相反的一侧,形成有以向外侧鼓出的方式而弯曲的鼓出部。
在专利文献1的排气净化装置中,通过采用这种[1]~[3]的结构,从而可使从排气净化催化剂的前端面的排气的流入在该前端面的整体上均匀地进行。
因此认为,如果将专利文献1中的上述[1]~[3]的结构应用于图9的排气净化装置中,则能够消除如下的问题,即,由从排气净化催化剂104的前端面的排气的流入偏向于该前端面的下半部分而引起的、难以实施排气净化催化剂104内的有效的排气的净化的问题。在此,图10以及图11图示了针对图9的排气净化装置的、上述[1]~[3]的结构的应用例。另外,在图10的示例中,通过将排气净化催化剂104倾斜配置成前高后低的状态,从而能够实现上述[1]~[3]的结构。此外,在图11的示例中,通过以在倾斜角的角度相对于水平面小于45°的状态下朝向车辆的后方侧且下方侧倾斜延伸的方式而形成排气管102的下游端部,从而能够实现上述[1]~[3]的结构。
在先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332607号公报(第[0024]~[0032]段、图3~图5)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53816.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