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全热交换器及用于该全热交换器的隔板的制造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080051039.6 | 申请日: | 2010-10-20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97683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8 | 
| 发明(设计)人: | 寺井护;鸨崎晋也;高田胜;外川一;石丸裕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三菱电机株式会社 | 
| 主分类号: | F28F3/08 | 分类号: | F28F3/08;F28F21/06 | 
| 代理公司: | 中国国际贸易促进委员会专利商标事务所 11038 | 代理人: | 李帆 |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热交换器 用于 隔板 制造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用于例如同时从室外向室内进气、从室内向室外排气的换气装置等的全热交换器及用于其的隔板的制造方法。
背景技术
作为不损害室内的供冷供热装置的效果而进行换气的方法,具有在进气和排气之间一边进行热交换一边进行换气的方法。另外,为了提高热交换效率,有效的是在进气和排气之间同时进行温度(显热)和湿度(潜热)(即进行全热交换)。
随着全热交换器的普及,为了设置在由于进气和排气的温度差大而容易产生结露的环境,例如寒冷地区和浴室、温水游泳池等,要求隔片材质的耐湿化。
以往,提出过经由在高分子多孔片材上浸渍或涂布有吸湿性物质的隔板来进行进气及排气间的全热交换的全热交换器。作为吸湿性物质,可使用含有吸湿剂的亲水性高分子等(例如参考专利文献1)。进而,还提出了经由具有隔板进行进气及排气间的全热交换的全热交换器(例如参考专利文献2及3),该隔板具有在非织造布等多孔树脂基材和亲水性透湿树脂膜之间夹入由聚四氟乙烯(PTFE)构成的多孔树脂膜而成的结构。
另外,提出了布(例如参考专利文献4),其虽然不是针对全热交换器的隔板,但是具有在无孔水溶胀性聚氨酯和非织造布等纤维基材之间夹入由含氟聚氨酯等聚氨酯系树脂构成的微多孔树脂膜的结构。根据该文献,作为多微孔树脂膜的形成方法,可以举出湿式凝固法,所述湿式凝固法在纤维基材上涂布聚氨酯系树脂溶液后,将其浸渍在水中并使聚氨酯系树脂凝固后,为了脱溶剂,进行清洗并干燥。
此外,提出了皮革状片材(例如参考专利文献5),其虽然不是针对全热交换器的隔板,但其是通过在浸渍有聚氨酯的纤维基材上层合聚氨酯多孔层及交联型非多孔层而成。根据该文献,作为聚氨酯多孔层的形成方法,除湿式凝固法之外,可以举出:在树脂中共混发泡剂的干式发泡、搅拌树脂而带入空气的机械发泡。
进而,提出了皮革状片材(例如参考专利文献6),其虽然不是针对全热交换器的隔板,但是如下形成的:在由基体和多孔被覆层构成的片材中形成非多孔被覆层,对该非多孔被覆层施加机械变形而在表面上产生微小的龟裂。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昭60-205193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开2007-285598号公报
专利文献3:日本特开平7-133994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平7-009631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开2004-211262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公昭51-045643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要解决的课题
但是,在专利文献1所述的全热交换器中,亲水性高分子对吸湿剂的保持力弱,因在隔板表面产生的结露造成吸湿剂的流失量变多,因此,变得无法长时间维持隔板的透湿性。因此,在长时间使用专利文献1记载的全热交换器的情况下,存在全热交换器的性能降低这样的问题。
在专利文献2及3记载的全热交换器中,可以避免起因于吸湿剂的透湿性降低。另外,为了在平坦性高的PTFE膜上形成亲水性透湿树脂膜,可以减薄亲水性透湿树脂膜的厚度,能够得到高透湿性。但是,多孔PTFE膜由于可通过对无孔PTFE膜使用单轴或者双轴拉伸法来制作,因此需要在另外的工序中预先准备多孔PTFE,存在工序变复杂的问题。另外,氟树脂自身没有透湿性,因此,仅在空孔部分确保多孔PTFE膜的透湿性。即,氟树脂量成为全热交换效率的障碍。进而,氟系树脂价格昂贵,因此,在成本方面不利。
对于专利文献4中记载的布帛的微多孔树脂膜而言,为了制作需要经过多种工序,在工艺时间方面不利。另外,也用于脱溶剂的废液的处理中需要考虑环境负荷,由于处理费用等原因,在成本方面不利。进而,也有可能在在微多孔树脂膜中残留溶剂,因此,在将专利文献4中记载的布帛用作全热交换器的隔板的情况下,需要全热交换器所吸入空气中的VOC对策。另外,专利文献4中记载的布着眼于耐水压及透湿度的性能,因此,透气度为数秒~3000秒左右,因此,在将其用作全热交换器的隔板的情况下,全热交换器的吸气和排气通过隔板混杂而导致换气性能降低。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三菱电机株式会社,未经三菱电机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5103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网棍
 - 下一篇:黄蜀葵花总黄酮提取物及其制备方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