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高压下润滑轧制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43677.3 | 申请日: | 2010-12-2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4867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大野晃;藤田民雄;西村信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21B1/22 | 分类号: | B21B1/22;B21B3/02;C10M171/02;C10N20/02;C10N30/00;C10N40/24 |
代理公司: | 永新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72002 | 代理人: | 刘凤岭;陈建全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压下 润滑 轧制 方法 | ||
1.一种高压下润滑轧制方法,其是对酸洗后的不锈钢板进行冷轧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40℃下的粘度为140cSt以上的高粘度润滑油,采用至少一座轧制机架,进行压下率为30%以上的轧制;
其中,粘度是根据JIS K 2283、采用卡农·芬斯克粘度计测定得到的粘度。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下润滑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具有4座以上的轧制机架的串列式轧机进行所述冷轧。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压下润滑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采用所述串列式轧机进行的串列式轧制中,采用除最终的轧制机架以外的至少2座轧制机架,进行压下率为30%以上的轧制。
4.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高压下润滑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串列式轧制中,采用最初的轧制机架,进行压下率为30%以上的轧制。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压下润滑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串列式轧制中,采用最初的轧制机架,进行压下率为30%以上的轧制。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高压下润滑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串列式轧制中,采用最终的轧制机架跟前的轧制机架,进行压下率为33%以下的轧制。
7.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高压下润滑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串列式轧制中,采用最终的轧制机架跟前的轧制机架,进行压下率为33%以下的轧制。
8.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高压下润滑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串列式轧制中,采用最终的轧制机架,进行压下率为低于25~30%的轧制。
9.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高压下润滑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串列式轧制中,进行总压下率超过70%的轧制。
10.根据权利要求2~7中任一项所述的高压下润滑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串列式轧制中,最终的轧制机架的轧制速度为250m/分钟以上。
11.根据权利要求1~7中任一项所述的高压下润滑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串列式轧制中,使用直径为150mm~600mm的工作轧辊。
12.根据权利要求10所述的高压下润滑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串列式轧制中,使用直径为150mm~600mm的工作轧辊。
1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高压下润滑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采用可逆式轧机进行所述冷轧。
14.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高压下润滑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采用所述可逆式轧机进行的可逆式轧制中,采用除最终的轧制道次以外的至少2个轧制道次,进行压下率为30%以上的轧制。
15.根据权利要求13所述的高压下润滑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可逆式轧制中,采用最初的轧制道次,进行压下率为30%以上的轧制。
16.根据权利要求14所述的高压下润滑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可逆式轧制中,采用最初的轧制道次,进行压下率为30%以上的轧制。
17.根据权利要求13~16中任一项所述的高压下润滑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可逆式轧制中,采用最终的轧制道次跟前的轧制道次,进行压下率为33%以上的轧制。
18.根据权利要求13~16中任一项所述的高压下润滑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可逆式轧制中,采用最终的轧制道次,进行压下率为低于25~30%的轧制。
19.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高压下润滑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可逆式轧制中,采用最终的轧制道次,进行压下率为低于25~30%的轧制。
20.根据权利要求13~16中任一项所述的高压下润滑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可逆式轧制中,进行总压下率超过70%的轧制。
21.根据权利要求17所述的高压下润滑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可逆式轧制中,进行总压下率超过70%的轧制。
22.根据权利要求18所述的高压下润滑轧制方法,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可逆式轧制中,进行总压下率超过70%的轧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未经新日本制铁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43677.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视频图像边缘处理方法及装置
- 下一篇:漂浮微颗粒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