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空气引入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080039301.5 | 申请日: | 2010-08-3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8298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30 |
发明(设计)人: | 鲹坂聪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01P11/10 | 分类号: | F01P11/10;B60K11/08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立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 代理人: | 黄威;孙丽梅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空气 引入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将诸如空气的车辆气流引导到被冷却体的空气引入结构。
背景技术
例如,公开号为2007-69651的日本专利申请(JP-A-2007-69651)描述了一种前车身结构,其经由设置在车辆前端的格栅或保险杠盖的开口部将气流引导到布置在发动机前方的散热器。
在发动机等布置于车辆前端的开口和被冷却体之间的构造中,通过保险杠盖等的开口的气流受发动机遮挡,因此不能容易地到达被冷却体。因而,从有效地冷却被冷却体的角度来看,该结构存在改进的空间。
发明内容
本发明提供了一种空气引入结构,其以良好的方式将空气从车辆下方引导到被冷却体。
本发明的一个方案涉及一种空气引入结构。所述空气引入结构包括:风道部,其设置于车身中,具有朝路面开放的开口部,并且将由车辆的运动产生的气流引导到布置于所述开口部在车辆纵向上的后面的被冷却体;以及倾斜壁,其设置于所述开口部在所述车辆纵向上的前面并且设置于所述车身的路面侧,所述倾斜壁被倾斜为使得到路面的距离从所述车身的在所述车辆纵向上的前端侧朝所述开口部的在所述车辆纵向上的前端部逐渐变小。
在上述空气引入结构中,至少一部分在倾斜壁和路面之间流动的气流通过开口部被引入到风道部中。所述引入的气流作为冷却风通过风道部被引导到被冷却体,并用来冷却被冷却体。在空气引入结构中,车身下方的气流在倾斜壁和路面之间受到颈缩(constrict),受颈缩的程度朝风道部的开口部变大。由于这种颈缩产生的文丘里效应给予地板下方的气流向上的速度分量(矢量),从而气流作为冷却风被引导到被冷却体。
因而,根据以上方案,可以将气流从车辆下方有效地导向到被冷却体。
在以上方案中,空气引入结构可进一步包括气流引导构件,其通过当车速超过阈值车速时的所述车身底部气流的风压而绕位于车辆宽度方向上的轴线旋转以从收纳位置转换到气流引导位置,在所述收纳位置,所述气流引导构件位于所述风道部中,在所述气流引导位置,所述气流引导构件通过所述开口部从所述风道部朝所述路面突出。
在该空气引入结构中,当车速较低时,因为作用在气流引导构件上的气流的风压较小,所以气流引导构件保持在收纳位置。因为气流压力随着车速增加而增加,因此相对较大的风压作用在气流引导构件上,从而气流引导构件从收纳位置转换到气流引导位置。因为位于气流引导位置的气流引导构件在车辆的向下的方向上从风道突出,因此气流引导构件更有效地将在路面侧处流动的行驶风引入到风道部中。
在上述结构中,风道部可以与地板通道的在车辆纵向上的前侧的开口端连通,并且被冷却体可以布置在地板通道中,或者可以布置在地板通道和风道部之间。
在该空气引入结构中,通过开口部被引入到风道部中的行驶风被有效地引导到设置于风道部和地板通道之间或在地板通道内的被冷却体。已经使被冷却体冷却的冷却风通过地板通道被排出。
在上述结构中,用作车辆的驱动源的动力装置可以布置于所述地板通道在所述车辆纵向上的前面;并且所述被冷却体可以包括热交换器,其通过使流体在所述热交换器和所述动力装置之间循环来冷却动力装置。
在动力装置的在车辆纵向上的后部装配有热交换器的结构中,所述空气引入结构能够有效地将行驶风通过朝路面侧开放的开口部引入到热交换器。也就是说,气流被引导到被冷却体而不会被动力装置遮挡(而是绕过动力装置被引导)。
在前述结构中,车身可包括下盖,所述下盖从车辆垂直方向上的下侧覆盖所述车身的在车辆纵向上的前部,并且所述风道部和所述倾斜壁可以与所述下盖一体地形成。
在该空气引入结构中,由于风道部和倾斜壁与所述下盖一体地形成,因此所述下盖抑制了风道部和倾斜壁之间的相对位置变化,从而由于在倾斜壁和路面之间产生的文丘里效应而在将气流引导到风道部中时获得良好效果。
如上所述,依照本发明的空气引入结构具有能够将气流以良好的方式从车辆下方引导到被冷却体的出色效果。
附图说明
将在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的特征、优点和技术及工业意义进行描述,其中相似的附图标记用于表示相似的元件,其中:
图1为并入了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气引入结构的车辆的前部的侧面剖视图;
图2为包括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气引入结构的前部的立体图;
图3为构成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气引入结构的活动翼板的放大侧视图;
图4为构成依照本发明的实施例的空气引入结构的冷却装置的立体图;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39301.5/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