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车辆乘员约束系统的气囊模块及其生产方法无效
| 申请号: | 201080017389.0 | 申请日: | 2010-04-19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0515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4-04 |
| 发明(设计)人: | 斯特芬·魏甘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高田-彼得里公开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0R21/217 | 分类号: | B60R21/217 |
| 代理公司: | 中原信达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19 | 代理人: | 张建涛;车文 |
| 地址: | 德国阿*** | 国省代码: | 德国;DE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车辆 乘员 约束 系统 气囊 模块 及其 生产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根据权利要求1的前序部分所述的用于车辆乘员约束系统的气囊模块,且涉及一种生产此气囊模块的方法。
背景技术
从文献EP 1 737 708 B1中已知了用于车辆乘员约束系统的气囊模块,所述气囊模块包括气囊、布置在气囊内的管状气体发生器,和气体发生器支承件。气体发生器支承件用于固定和保持管状气体发生器。为固定管状气体发生器,在管状气体发生器处提供了螺栓,所述螺栓从管状气体发生器径向延伸开且从气囊突出,使得气体发生器与气囊一起可螺纹连接到气体发生器支承件。
从文献EP 0 680 851 A1已知了用于车辆乘员约束系统的气囊模块,所述气囊模块通过弹性夹容器提供了气体发生器在气体发生器壳体处的固定。
从文献US 5 791 682 A和DE 44 41 187 A1已知了气囊模块,其中在激活的情况中气囊将气体发生器拉到气体发生器支承件上。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提供一种能够以简单方式生产的用于车辆乘员约束系统的气囊模块。此外,应提供一种用于生产此气囊模块的方法。
根据本发明,通过带有权利要求1的特征的气囊模块和带有权利要求12的特征的方法解决此任务。本发明的多个方面在从属权利要求中指示。
相应地,设置成将气体发生器相对于气体发生器支承件布置,使得在激活的情况中气囊将气体发生器拉到气体发生器支承件上。因此,该固定使得在激活的情况中,以气体填充的气囊在气体发生器上施加拉力且因此将气体发生器压靠在气体发生器支承件上。由于此运行模式,不需要将气体发生器螺纹连接到气体发生器支承件。相反地,例如通过闭锁来将气体发生器固定在气体发生器支承件上是足够的。因此,消除了在气体发生器处提供螺栓且将气体发生器螺纹连接到气体发生器支承件内的必要性。
根据本发明,进一步设置成使得气体发生器支承件具有开口,通过所述开口部分地拉动未膨胀的气囊。其结果是,限定了气囊的第一区域,所述第一区域不围绕气体发生器且位于此开口的一侧上。气囊的围绕气体发生器的第二区域位于开口的另一侧上。气囊的不围绕气体发生器的第一区域可折叠为气囊包装件。开口定尺寸为使得气体发生器不能被拉过开口,使得在激活的情况下,当气囊的第二区域以气体填充时,气囊将气体发生器拉到气体发生器支承件上。
根据本发明的解决方法是简单的,这是因为该解决方法省去了具有先前要求的螺栓的部件。另外,该解决方法允许容易地生产和组装气囊模块,这是因为将气体发生器螺纹连接到气体发生器支承件的要求被取消。因此组装可在很少的工作步骤中实现,而不需螺纹连接。
在本发明的一个方面中,设置成将气囊和气体发生器开口形成且布置为使得在激活的情况下,当气囊将气体发生器拉靠在气体发生器支承件上时,气囊的气体发生器开口至少部分地被封闭且因此气囊至少大致以气密方式被密封。为此目的,例如可设置成使得与气体发生器开口相邻的气囊部分至少部分地在气体发生器和气体发生器支承件之间延伸,从而在激活的情况下,当气体发生器压靠在气体发生器支承件上时,所述气体发生器以气密方式被夹紧在气体发生器支承件之间。因此,实现了将用于将气体发生器引入到气囊的气体发生器开口在确定的时刻封闭,即在气囊激活时至少大致以气密方式封闭而无另外的装置,使得通过此开口无气体或仅减少量的气体可从气囊逸出。
在一个实施例中,可设置成使得气体发生器的一端从气囊突出,使得此端部能够以简单的方式与连接电缆连接。
气体发生器支承件内的开口例如形成为狭槽。然而,也可提供用于形成开口的任何其他形状。也可构思的是使得通过气体发生器支承件的边缘侧凹部或缺口形成该开口。
应注意的是气体发生器支承件在本发明的意义中是用于保持气体发生器的每个结构。多种设计是可以的。例如,气体发生器支承件是用于将气囊模块固定在例如车辆座椅的座椅框架或车身的支承元件的车辆结构处的部件。也可设置成使得气体发生器支承件形成气囊模块的壳体的部分,或与另外的元件例如罩盖一起形成模块壳体。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高田-彼得里公开股份有限公司,未经高田-彼得里公开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17389.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纤激光基材处理
- 下一篇:一种用于胶印机的套色偏差检测装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