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车辆用座椅无效
申请号: | 201080006084.X | 申请日: | 2010-01-0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07751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04 |
发明(设计)人: | 石崎啓祐;石本学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0N2/42 | 分类号: | B60N2/42 |
代理公司: | 北京金信立方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5 | 代理人: | 黄威;孙丽梅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车辆 座椅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车辆用座椅。
背景技术
在下述专利文献1中,公开了一种在车辆发生后面碰撞时使头部保护装置向前方侧移动的主动式头部保护装置结构。
专利文献1:日本特开2004-106656号公报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在如上所述的主动式头部保护装置结构中,由于在车辆发生后面碰撞时,能够通过头部保护装置而迅速地对落座乘员的头部进行支承,因此能够减轻落座乘员的颈部扭伤。
但是,由于主动式头部保护装置的部件数量较多且结构较为复杂,因此存在车辆用座椅的制造成本和质量增加的问题。
本发明考虑到上述事实,其目的在于,获得一种能够以简单且轻量的结构来提高头部保护装置的颈部扭伤减轻效果的车辆用座椅。
用于解决课题的方法
第1种方式所述的发明中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具有:座椅靠背框架,在其上部安装有头部保护装置;支承部件,其以独立于座椅靠背框架的方式被安装在坐垫框架侧或者车身侧,且在车辆发生后面碰撞时从车辆后方侧对落座乘员的腰部进行支承。
另外,第1种方式所述的“独立”是指,支承部件未经由座椅靠背框架而被安装在坐垫框架侧或者车身侧的意思。
在第1种方式所述的车辆用座椅中,当车辆发生后面碰撞时,以独立于座椅靠背框架的方式被安装在坐垫框架侧或者车身侧的支承部件,从车辆后方侧对落座乘员的腰部进行支承。由此,由于从落座乘员向座椅靠背框架输入的、向车辆后方侧的载荷被降低,因此能够降低座椅靠背框架向车辆后方侧的位移量(变形量)。由此,因为能够缩短到落座乘员的头部与头部保护装置抵接(接触)的时间(以下,称为“接触时间”),所以能够提高头部保护装置的颈部扭伤减轻效果。并且,由于只需将仅对落座乘员的腰部进行支承的支承部件固定在坐垫框架侧或者车身侧即可,因此能够形成简单且轻量的结构。
第2种方式所述的发明中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采用如下的结构,即,在第1种方式所述的车辆用座椅中,所述支承部件被设定为,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相比,对于来自车辆前方侧的载荷的刚性较高。
在第2种方式所述的车辆用座椅中,由于支承部件被设定为,其对于来自车辆前方侧的载荷的刚性高于所述座椅靠背框架对于来自车辆前方侧的载荷的刚性,因此能够在车辆发生后面碰撞时,通过支承部件从车辆后方侧牢固地对落座乘员的腰部进行支承。由此,能够良好地降低从落座乘员向座椅靠背框架输入的、向车辆后方侧的载荷。
第3种方式所述的发明中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采用如下的结构,即,在第1种方式或第2种方式所述的车辆用座椅中,所述支承部件具有后侧抵接部,所述后侧抵接部在座椅靠背框架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向车辆后方侧进行了相对移动时,与座椅靠背框架抵接。
在第3种方式所述的车辆用座椅中,当座椅靠背框架通过落座乘员的头部与头部保护装置抵接时的载荷而相对于支承部件向车辆后方侧进行了相对移动时,被设置在支承部件上的后侧抵接部将与座椅靠背框架抵接。由此,由于座椅靠背框架被支承部件的后侧抵接部支承而抑制了座椅靠背框架的变形,因此能够降低落座乘员的头部从头部保护装置上反弹而离开时的速度(以下,称为“回弹速度”)。由此,能够进一步提高头部保护装置的颈部扭伤减轻效果。
第4种方式所述的发明中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采用如下的结构,即,在第1种方式至第3种方式中的任意一种方式所述的车辆用座椅中,所述支承部件具有前侧抵接部,所述前侧抵接部在座椅靠背框架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向车辆前方侧进行了相对移动时,与座椅靠背框架抵接。
在第4种方式所述的车辆用座椅中,例如,当通过来自在车辆发生前面碰撞时欲向车辆前方侧进行惯性移动的、落座乘员的载荷,经由座椅安全带等而向座椅靠背框架被输入,从而座椅靠背框架相对于支承部件向车辆前方侧进行了相对移动时,座椅靠背框架与被设置在支承部件上的前侧抵接部抵接。由此,由于座椅靠背框架被支承部件支承而抑制了座椅靠背框架的变形,因此能够将支承部件作为前面碰撞时的刚性部件而灵活运用。
第5种方式所述的发明中所涉及的车辆用座椅采用如下的结构,即,在第1种方式或第2种方式所述的车辆用座椅中,所述支承部件具有两侧抵接部,所述两侧抵接部在座椅靠背框架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向车辆后方侧进行了相对移动时,与座椅靠背框架抵接,且在座椅靠背框架相对于所述支承部件向车辆前方侧进行了相对移动时,与座椅靠背框架抵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06084.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玫瑰冰淇淋、雪糕及其制备方法
- 下一篇:埋入物用材料及其制造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