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茶类提取物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02503.2 | 申请日: | 2010-10-0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905545A | 公开(公告)日: | 2013-01-30 |
发明(设计)人: | 陈风雷;川口理衣;木野遥;加东冴美;长野和种;村井弘二;藤田怜 | 申请(专利权)人: | 长谷川香料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A23F3/16 | 分类号: | A23F3/16 |
代理公司: | 中国专利代理(香港)有限公司 72001 | 代理人: | 吴娟;郭文洁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提取物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甜味、酽味(こく味)和香味(旨味)强、涩味淡的茶类提取物。
背景技术
近年,有人提供了将茶类饮料填充在罐或聚酯瓶(ペツトボトル,PET bottle)等中的商品,由于是消费者所习惯的甜味,因此得到了高度支持,其产量不断增加。最近,人们倾向于香味或酽味强、涩味得到抑制的茶类饮料。
制造茶类提取物时,作为利用酶剂进行处理的方法,例如有人提案了以下方法:将原果胶酶和纤维素酶结合使用来提取茶叶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1);用鞣酸酶处理红茶叶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2);使用果胶酶、淀粉酶和多酚氧化酶进行处理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3);用淀粉酶或蛋白酶或纤维素酶或这些的混合酶的水溶液浸透茶叶后干燥,然后在100~170℃下加热烘烤的谷物茶(榖茶)的制造方法(参照专利文献4);利用粘合性淀粉和选自α-或β-淀粉酶、纤维素酶和蛋白酶的至少一种酶的混合物进行提取的速溶茶(インスタント茶)的制造方法(参照专利文献5);用鞣酸酶和至少一种细胞壁消化酶湿润红茶叶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6);用纤维素酶和蛋白酶处理茶叶提取残余物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7);预先用鞣酸酶处理茶类的热水提取液,之后进行冷冻浓缩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8);使氯原酸酯酶与茶提取液作用,以制造混浊少的茶类饮料的方法(参照专利文献9);茶类提取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蛋白酶和鞣酸酶的存在下提取茶类原料(参照专利文献10);茶叶提取液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至少含有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果胶酶和原果胶酶的酶组,对茶叶进行酶解提取处理(参照专利文献11);茶类提取物的提取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蛋白酶的存在下用水提取茶叶,再用蛋白酶处理所得的提取液(参照专利文献12);茶类提取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在茶类原料的提取时和/或提取后,使用葡糖淀粉酶、半纤维素酶、果胶酶、甘露聚糖酶、蔗糖酶或α-半乳糖苷酶等糖类分解酶进行酶解处理(参照专利文献13);茶类提取物的制造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绯红密孔菌(Pycnoporuscoccineus)产生酶和纤维素酶、半纤维素酶、果胶酶或原果胶酶对茶类原料进行酶解提取处理(参照专利文献14)等。
但是,这些方法虽然在改善甜味、酽味、香味等的呈味以及提高收率方面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但在茶的提取残余物中还残留有细胞壁或蛋白等有用成分,并不能将其完全有效地利用。
现有技术文献
专利文献
专利文献1:日本特公昭46-17958号公报
专利文献2:日本特公昭52-42877
专利文献3:日本特公昭62-15175号公报
专利文献4:日本特开昭57-47465号公报
专利文献5:日本特公平1-47979号公报
专利文献6:日本特公平4-63662号公报
专利文献7:专利第3157539号公报
专利文献8:日本特开平5-328901号公报
专利文献9:日本特开平11-308965号公报
专利文献10:日本特开2003-144049号公报
专利文献11:日本特开2003-210110号公报
专利文献12:日本特开2008-67631号公报
专利文献13:日本特开2008-86280号公报
专利文献14:日本特开2008-125477号公报
发明内容
发明所要解决的课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在现有的茶叶的酶处理提取法中,提取来自未被完全分解、提取的茶叶的细胞壁成分,并将随着细胞壁成分的分解而能够提取的蛋白进一步分解成氨基酸,从而大量提取氨基酸成分,其结果,提供富有甜味、酽味和香味、并且涩味淡的茶类提取物。
解决课题的方法
茶叶中含有约25%的蛋白(5订食品成分表),预想用蛋白酶分解该蛋白时,可得到香味强的茶类提取物。但是,即使仅使蛋白酶与茶叶作用,也未发现有那么多的氨基酸游离出来。在以前的研究中,本申请人推测茶叶中的蛋白与鞣质结合,并进行了深入的研究,结果发现:通过在蛋白酶和鞣酸酶的存在下提取茶类原料,可得到香味和酽味强、涩味淡的茶类提取物,之前进行了提案(参照先前专利文献10)。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长谷川香料株式会社,未经长谷川香料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0250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