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动力传递装置的控制装置有效
申请号: | 201080002205.3 | 申请日: | 2010-01-28 |
公开(公告)号: | CN10221665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10-12 |
发明(设计)人: | 吉田伦生;佐野敏成;斋藤达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F16H9/18 | 分类号: | F16H9/18;F01N5/00;F16H6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东方亿思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258 | 代理人: | 柳春雷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动力 传递 装置 控制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控制传递动力的装置的动力传递状态的装置,特别涉及控制通过改变作用的压力来控制动力的传递状态的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文献特开平11-2316号公报记载了以下车辆的一个例子,其构成为通过流体的压力来控制可动部件的动作,由此控制动力传递装置的动力传递状态。该特开平11-2316号公报所记载的车辆构成为使发动机输出的转矩通过变速装置增大或降低之后输出到驱动轮。该发动机具有与现有公知的车辆用的内燃机相同的结构,是使由节气门调整的进气和燃料的混合气在气缸的内部燃烧从而产生机械的动力的热机。因此,通过燃料的燃烧而产生压力高的排气,该排气通过排气管排到车外。
另一方面,日本专利文献特开平11-2316号公报所记载的变速装置具有驱动轴和从动轴,并设置有与驱动轴一体旋转的驱动带轮。该驱动带轮包括能够在轴向上移动的第一可动圆板以及不能在轴向上移动的第一固定圆板。在该第一可动圆板和第一固定圆板之间形成有第一配合槽。并且,在驱动轴上固定有支承圆板,在第一可动圆板与支承圆板之间配置有球状的配重。该配重构成为可在驱动轴的半径方向移动,配重通过离心力在半径方向向外侧移动。
另外,设置有与所述从动轴一体旋转的从动带轮,该从动带轮包括能够在轴向上移动的第二可动圆板以及不能在轴向上移动的第二固定圆板。在该第二可动圆板与第二固定圆板之间形成有第二配合槽。并且,设置有将第二可动圆板向第二固定圆板按压的弹簧。另外,在驱动带轮上形成有负压导入室,该负压导入室构成为比发动机的进气管的节气门连接在下游,因此进气管的负压作用于负压导入室。在如上所述构成的驱动带轮和从动带轮上卷绕有V形带。
在该特开平11-2316号公报所记载的变速装置中,当驱动轴相对地以低速旋转时,弹簧按压第二可动圆板的力比通过离心力想要向外侧移动的配重按压第一可动圆板的力大。因此,从动带轮的第二配合槽的宽度被缩小,驱动带轮的第一配合槽的宽度被扩大,变速装置的变速比相对地变大。与此相对,当驱动轴相对地以高速旋转时,通过离心力想要向外侧移动的配重按压第一可动圆板的力比弹簧按压第二可动圆板的力大。于是,驱动带轮的第一配合槽的宽度被缩小,并且从动带轮的第二配合槽的宽度被扩大。这样一来,变速装置的变速比相对地变小。
另外,在特开平11-2316号公报所记载的车辆中,在车辆行驶中,驾驶者想要使车辆减速,从而一旦使发动机的节气门全闭,则会产生发动机制动力。与该作用并行,进气管的负压被导入到负压导入室。于是,通过该负压,配重抵抗离心力而在半径方向向内侧移动,并且将驱动带轮的第一可动圆板向第一固定圆板按压的力下降。并且,弹簧按压第二可动圆板的力比配重按压第一可动圆板的力大,从动带轮的第二配合槽的宽度被缩小,驱动带轮的第一配合槽的宽度被扩大。这样一来,驱动带轮的V形带卷绕半径相对地变小,变速装置的变速比相对地变大。结果,能够加强发动机制动力。
另外,日本专利文献特开昭61-228149号公报记载了车辆中的变速器的液压控制装置,日本专利文献特开昭62-127550号公报记载了带形无级变速器的控制装置,日本专利文献特开平8-284905号公报记载了液压活塞装置,日本专利文献特开2005-9504号公报记载了将排气的能量变换为其他的介质的能量的气体能量变换装置,日本专利文献特开平6-162339号公报记载了利用排热的自动售货机。
在所述特开平11-2316号公报所记载的车辆中,在车辆减速时,通过将内燃机的进气管负压导入到变速装置的负压导入室,从而进行增大变速装置的变速比的变速。即,内燃机的进气管负压利用于加强车辆减速时的发动机制动力的控制。但是,在特开平11-2316号公报所记载的车辆中,燃料燃烧时产生的排气经由排气管被放到大气中。以往,未考虑利用该排气的能量、尤其是排气的压力,在有效利用排气的能量方面还存在改善的余地。
发明内容
本发明是着眼于所述的技术问题而完成的,其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能够在内燃机中有效利用使燃料燃烧时产生的排气的压力来提高能量效率的动力传递装置的控制装置。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未经丰田自动车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80002205.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