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转向动力缸的自动卸荷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020686386.3 | 申请日: | 2010-12-2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1431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03 |
发明(设计)人: | 傅早清 | 申请(专利权)人: | 沙市久隆汽车动力转向器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5/12 | 分类号: | B62D5/12;F15B15/20 |
代理公司: | 荆州市亚德专利事务所 42216 | 代理人: | 方风波 |
地址: | 434000 湖北省***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转向 动力 自动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用于转向动力缸的自动卸荷结构,属汽车动力转向器领域。
背景技术:
现有汽车转向动力缸均不带卸荷阀,其卸荷行程由动力转向器内部自带的卸荷阀决定。当一个转向系统需要配备两路卸荷系统时,如果仍然由转向器提供卸荷功能的话,就会使动力转向器的设计很复杂,在整车上布置时也很不方便。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当转向系统需要配备两路卸荷阀时,将通常由动力转向器配置的两个卸荷阀改由动力转向器和转向动力缸分别承担,即可以简化动力转向器的结构设计,又能减小动力转向器的外形尺寸,并提高动力转向器的可靠性,便于动力转向器在整车上布置的用于转向动力缸的自动卸荷结构。
本实用新型是通过如下技术方案来实现上述目的的:
一种用于转向动力缸的自动卸荷结构,它由活塞、缸底座、缸盖、导杆A、导杆B、顶杆A、顶杆B、支撑管、钢球A、钢球B构成,其特征在于:活塞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缸底座和缸盖,缸底座和缸盖内分别通过O形密封圈安装有导杆A和导杆B,导杆A和导杆B上分别装有顶杆A和顶杆B,活塞内部设置有泄压孔,泄压孔一端的端口内侧设置有小螺母,泄压孔内装有支撑管,支撑管两端分别通过弹簧装有钢球A和钢球B,所述的钢球A和钢球B通过泄压孔分别与顶杆A和顶杆B活动链接。
本实用新型与现有技术相比的有益效果在于:
该卸荷结构由泄压和顶杆两部分组成,其中泄压部分由弹簧、钢球、小螺母、支撑管组成,顶杆部分由顶杆、导杆和密封圈组成。泄压部分安装在活塞上,在缸盖和缸底座上分别安装一套顶杆,该卸荷结构是将通常由动力转向器配置的两个卸荷阀改由动力转向器和转向动力缸分别承担,使得转向系统里的动力转向器不用设计两套卸荷阀,只要有一套卸荷阀即可满足转向系统的两路卸荷要求,简化了动力转向器的结构设计及转向器的外形尺寸,提高了动力转向器的可靠性,同时便于动力转向器在整车上的布置。
附图说明:
附图为用于转向动力缸的自动卸荷结构的分解示意图。
图中:1、缸底座,2、O形密封圈,3、导杆A,4、顶杆A,5、小螺母,6、钢球A,7、弹簧,8、支撑管,9、活塞,10、缸盖,11、导杆B,12、顶杆B,13、钢球B,14、泄压孔。
具体实施方式:
该用于转向动力缸的自动卸荷结构由活塞9、缸底座1、缸盖10、导杆A3、导杆B11、顶杆A4、顶杆B12、支撑管8、钢球A6、钢球B19构成,活塞9的两端分别设置有缸底座1和缸盖10,缸底座1和缸盖10内分别通过O形密封圈2安装有导杆A3和导杆B11,导杆A3和导杆B11上分别装有顶杆A4和顶杆B12。
活塞9内部设置有泄压孔14,泄压孔14一端的端口内侧设置有小螺母5,泄压孔14内装有支撑管8,支撑管8两端分别通过弹簧7装有钢球A6和钢球B13,钢球A6和钢球B13通过泄压孔14分别与顶杆A4和顶杆B12活动链接。
该用于转向动力缸的自动卸荷结装配时,将钢球B13、弹簧7和支撑管8及钢球A6依次装入活塞泄压孔14中,再将小螺母5拧紧。然后将顶杆A4和顶杆B12分别压入到导杆A3和导杆B11上,压入深度按设计要求,在导杆上安装好O形密封圈2后,再分别装配到动力缸缸底座1和缸盖10上即可。
该卸荷结构是将通常由动力转向器配置的两个卸荷阀改由动力转向器和转向动力缸分别承担,使得转向系统里的动力转向器不用设计两套卸荷阀,只要有一套卸荷阀即可满足转向系统的两路卸荷要求,工作时,活塞9在油压作用下向左移动,此时动力缸右腔带压,液压油将活塞9右端的钢球B13打开,左端的钢球A6将液压油密封,动力缸正常工作,当活塞9运行到指定的行程后,左边的顶杆A4将钢球A6顶开,使动力缸的左右腔油液相通,从而使转向动力缸自动卸荷,反之亦然。该卸荷结构适用于需要两路卸荷阀的转向系统,转向动力缸自带卸荷阀后,可以简化转向系统中的转向器的结构设计,便于动力转向器在整车上的布置,同时也提高了转向系统的可靠性。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沙市久隆汽车动力转向器有限公司,未经沙市久隆汽车动力转向器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86386.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