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驾驶室均应力翻转机构无效
申请号: | 201020659780.8 | 申请日: | 2010-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2019232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8-10 |
发明(设计)人: | 熊保平;周洪亮;田耀霁;张奠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开瑞汽车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33/063 | 分类号: | B62D33/063 |
代理公司: | 南京天翼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32112 | 代理人: | 王清义 |
地址: | 211100 江苏省南***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驾驶室 应力 翻转 机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汽车驾驶室翻转机构,具体地说,是一种驾驶室单扭杆翻转机构。
背景技术
现代的轻型汽车大都采用平头驾驶室。为了维护保养方便,现代的平头驾驶室大都采用可翻式驾驶室结构。为了操作方便、轻松、省力并使结构简单,一般对一排和一排半的驾驶室,大都采用单扭杆来平衡驾驶室的重量。
现有的单扭杆翻转机构前视剖视图的结构如图1所示,由扭杆1、轴管2、左支座3、左支承臂4、右支承臂5、右支座6、调节臂7、调节臂固定孔8组成。其中扭杆1和轴管2左端用花键9连接,轴管再固定在左支座3和右支座6的轴承孔中,可以转动,不能移动。调节臂7与扭杆1右端的花键连接并固定在右支座的右侧。调节臂7上设计有长条形固定孔8,可以调节扭杆的安装角度,从而可以调节扭杆扭力的大小。整个翻转机构由左右支座固定在大梁上。
翻转机构的前视右侧视图如图2所示,为翻转机构与驾驶室的局部安装状态。驾驶室地板上两根纵梁与翻转机构的左右支承臂,用螺栓装配成一个整体。
图2的宏观视图如图3所示,驾驶室的重量G,作用于重心A点。驾驶室重心A点,与翻转机构旋转中心(扭杆的轴线)C的水平距离为L,垂直距离H。水平状态的驾驶室的受力状态,也在图3中示出。我们由图3可以看出:
处于水平状态的驾驶室,其重量G对翻转机构的两个支承臂,要产生一个重力和扭矩。重力由支承座承受,并传递给大梁。驾驶室重量产生的驾驶室扭矩M由左右支承臂共同承受,并传递给轴管。轴管通过左端的花键传递给扭杆,使扭杆产生变形产生平衡扭矩,并由扭杆右端的花键传递给调节臂,调节臂固定在支承座上并把扭矩再传递给大梁,由大梁承受和支承。
为了观察、分析问题方便,我们把图1前视剖视图摆正、正面放置如图4所示,驾驶室重量对翻转机构两根支承臂产生的扭矩用MA、MB表示。这两个扭矩由两个支承臂作用在它焊接的轴管上。图中,A、B分别表示左、右支承臂与轴管的焊接部,O表示轴管与扭杆的花键连接部,a表示O点到B点的距离;b表示B点到A点的距离。
我们分析轴管的扭矩分布情况:轴管里面的扭杆右端通过支承臂固定在右支座上,左端通过花键与轴管连接,。M为扭杆扭转变形产生的扭矩,通过左端的花键作用在轴管上,再通过轴管上的左右支承臂,作用在驾驶室上,平衡驾驶室重量产生的扭矩。因此M就等于驾驶室重量产生的扭矩。MA和MB的方向是经过多次计算的结果。由此得到轴管的受力状态如图4所示。现在计算各个扭矩的数值。
计算方法如下:用计算正反两个方向的扭矩,相对于同一个固定点产生的扭转角度相等的原理进行计算(在力学上称为达朗贝尔原理,也就是虚位移原理)。如图4所示,设轴管的剪切模量为G,惯性矩为I
以A为固定点时:扭矩M相对于A点产生的扭角为:M(a+b)/GI
扭矩MB相对于A点产生的扭角为:MBb/GI
因为翻转机构处于平衡状态,所以上面正反方向的两个扭角应该相等,即:
M(a+b)/GI=MBb/GI;消去分母得:M(a+b)=MBb 变换得:MB=M(a+b)/b
再参见图4,由同一杆上所受到的正反两个方向的扭矩相等的原理可得:
MB=MA+M 移项算得 MA=MB-M
将上式MB值代入算得 MA=M(a+b)/b-M=Ma/b
MB=M+MA=M+Ma/b=M(1+a/b)
这就是两个支承点A、B处的扭矩。
AB处两点扭矩的比值:MB/MA=(1+a/b)/(a/b)=1+b/a。
根据某台驾驶室和翻转机构的结构参数:
a=211;b=480;M=2256 NM---驾驶室重量产生的驾驶室扭矩
算得:MA=Ma/b=2256*211/480=991.7
MB=M(1+a/b)=2256*(1+211/480)=3247.7
可见左右支承臂受力不均匀,相差:3347.7/991.7=3.27倍
下面计算轴管的变形角。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开瑞汽车技术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开瑞汽车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59780.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机器人的垂直弹跳机构
- 下一篇:一种机动车前地板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