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汽车纵梁的加强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020618190.0 | 申请日: | 2010-11-2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8215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29 |
发明(设计)人: | 戴姝;陈杰龙;金爱君;李宏华;吴成明;丁勇;李书福;杨健;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D21/02 | 分类号: | B62D21/02 |
代理公司: | 台州市方圆专利事务所 33107 | 代理人: | 张智平 |
地址: | 317000 浙江***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汽车 加强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汽车技术领域,涉及一种汽车纵梁,特别是一种汽车纵梁的加强结构。
背景技术
汽车是现代生活中的重要交通工具,随着汽车制造业的迅速发展,汽车的安全性要求日趋提高,而车体的防撞性能对汽车的安全性起着重要作用。在正面碰撞过程中汽车纵梁起到了主要的能量吸收和传递作用,而纵梁空腔的横截面形状直接影响整车碰撞性能。
中国专利【专利号ZL200310101822.0;授权公告号CN1285472C】公开了一种车辆前纵梁后部的加强结构,包括后部向下倾斜的前纵梁、横截面呈U形的后下横条和后上横条,所述的后下横条前边倾斜以与所述前纵梁倾斜的后部相叠置,所述的后上横条与后下横条的上边相叠置,其中所述后下横条的倾斜前部和其水平后部之间的区域内安装有具有U型截面的下加强件,所述后上横条的截面底边可嵌入所述下加强件内,所述后上横条的倾斜前部和其水平后部间的区域内安装有具有n型截面的上加强件,上下加强件形成多个封闭区,纵梁强度大大提高。
上述结构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汽车纵梁的强度,但是n型的上加强板与后上横条形成封闭区域后,上加强件的焊接较为困难,采用焊接工艺后,纵梁的强度会有所降低,采用其他安装形式不能达到较好的安装效果。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技术存在上述问题,提出了一种结构简单、焊接方便,能够有效提高纵梁抗弯性能的汽车纵梁的加强结构。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可通过下列技术方案来实现:一种汽车纵梁的加强结构,包括固连在纵梁外板上的纵梁内板,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纵梁内板的空腔内设有呈条形的加强板,所述加强板的两侧向上弯折并与所述的纵梁内板相固连。
本汽车纵梁加强结构通过在纵梁内板处设置加强板,纵梁内板和加强板之间以及加强板和地板之间均形成独立封闭区,纵梁内的多重封闭区结构能够提高纵梁的抗弯性。在安装地板之前,加强板与纵梁内板的连接部位不会被其它部件遮挡,方便对两个部件的连接。
在上述的汽车纵梁的加强结构中,所述的加强板的截面呈U形。U型的加强板具有较高的强度,且两侧向上弯折的部分能够与纵梁内板固连。
在上述的汽车纵梁的加强结构中,所述的加强板上具有凸出加强板支撑面的凸条。设置凸条提高了加强板自身的刚度和强度,在汽车碰撞时纵梁受到来自车身正面的冲击力时,加强板上的凸条能够进一步提高纵梁的抗弯性能。
在上述的汽车纵梁的加强结构中,所述的凸条的数量为1~3条。这样的数量配置既能提高纵梁抗弯性能,又不会造成加工成本过高。
在上述的汽车纵梁的加强结构中,所述的加强板和所述的纵梁内板通过焊接固连。加强板和纵梁内板的连接牢固,保证加强板的强度及纵梁的抗弯性能。
与现有技术相比,本汽车纵梁的加强结构的优点在于:1、在纵梁内板上通过焊接连接加强板,结构简单;2、加强板将纵梁内部分隔成多个封闭区,提高了纵梁的抗弯能力;3、加强板与纵梁 内板均成U形,并且焊接点位于加强板的支撑面上部,焊接方便。
附图说明
图1是汽车纵梁的加强结构的装配结构示意图。
图2是汽车纵梁的加强结构的截面结构示意图。
图中,1、纵梁分支;2、纵梁;21、纵梁外板;22、纵梁内板;3、加强板;31、凸条;32、支撑面;4、地板;5、封闭区一;6、封闭区二。
具体实施方式
以下是本实用新型的具体实施例并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作进一步的描述,但本实用新型并不限于这些实施例。
如图1所示,本汽车纵梁的加强结构包括纵梁外板21、纵梁内板22和加强板3。汽车纵梁外板21呈U形并和纵梁分支1连为一体,呈U形的纵梁内板22的横截面宽度略小于纵梁外板21的横截面宽度,纵梁内板22装入纵梁外板21的空腔内,纵梁内板22侧壁弯折形成的翻边抵靠在纵梁外板21的翻边上,两者焊接在一起。加强板3呈U形并且整体装入纵梁内板22的空腔内,加强板3两侧向上弯折的两个侧面分别与纵梁内板22两侧的内壁焊接。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18190.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