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自行车吸震立管结构有效
申请号: | 201020608750.4 | 申请日: | 2010-11-04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9575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13 |
发明(设计)人: | 廖学湖 | 申请(专利权)人: | 深圳信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2K21/20 | 分类号: | B62K21/2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18109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自行车 吸震立管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一种自行车吸震立管结构,主要引用于自行车领域。
【背景技术】
一般自行车利用把手控制前轮的左右摆动程度,以维持车体的平衡并且达到控制车体转向的目的;而自行车的把手多是透过一组形的构件与自行车的前叉联结,主要透过一向前伸的作用,延长手把与前叉轴线之间的距离,使自行车的转向动作得以适合不同身高的人骑乘。
再者,自行车的把手除了用以控制车体转向之外,在自行车实际的骑乘过程当中,骑乘者常会因为加减速或是路面巅颇的关系而必须以臀部腾空的方式骑乘自行车,此时骑乘者的重心将会朝向把手前倾,由把手支撑骑乘者平衡重心的施力,同样的前轮的震动作用亦会经由前叉及竖管与把手传递到骑乘者的双臂。
因此坊间已有许多自行车,在其把手至前叉竖管之间的区段处设有吸震结构,以期增加自行车骑乘的舒适性,甚至于降低运动伤害;现有自行车的前叉避震结构,除了在两个相对运动的主体之间设有弹簧之外,另于两个相对运动的主体之间设有导柱,以维持把手与前叉竖管的转向功能。
类似现有自行车前叉避震结构,为方便于整体避震结构的组装,而多将连接于两个相对运动的主体之间的导柱及弹簧设计呈开放状,再另外于该处安装一防尘套加以保护。
然而,此等结构设计需要较多的组成组件,且该防尘套经使用一段时间即会破损,而无法确实提供应有的保护作用;而且,现有自行车前叉避震结构,其亦仅能单纯式的将振动度降低,其仍旧无法完全避免将前轮的振动传递到使用者的手部,而造成使用及安全性能上的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相对更为安全、可靠的自行车吸震立管结构。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如下技术方案:提供一种一种自行车吸震立管结构,该结构主要包括有,一上部件,供与自行车的手把联结,其底端设有一窝座,以及于窝座的顶面设有一轴孔;一下部件,供与自行车的前叉联结,其顶部设有一导引座供相对套入该上部件的窝座中,并得以与该上部件相对轴向位移;一弹簧导杆,设于该下部件顶部与该上部件的轴孔相对应的位置处;一弹簧,套设于该弹簧导杆外圈,并与该上部件及该下部件相接抵;至少一导柱,设于该上部件与该下部件之间,各导柱的顶端与该上部件相固接,各导柱的底端相对穿出该下部件的导引座,并该导引座下方的阻铁相连接。
优选地,其中该下部件的导引座上设有至少一个供导柱穿置的穿孔,各穿孔处设有供分别与各导柱相套合的衬套。
优选地,其中该上部件在其轴孔处设有供与该弹簧导杆相套合的衬套。
优选地,其中该下部件的导引座上设有至少一个供导柱穿置的穿孔,各穿孔处设有供分别与各导柱相套合的衬套;该上部件在其轴孔处设有供与该弹簧导杆相套合的衬套。
优选地,其中各导柱通过利用螺丝锁固方式或用铆合方式与阻铁相连接。
优选地,其中该弹簧导杆一体设于该下部件顶部。
优选地,其中该下部件顶部与该上部件的轴孔相对应的位置设有一供该弹簧导杆置入的凹孔。
优选地,其中该下部件的底部为一中空的穿轴,另有一螺杆穿过该下部件并与该下部件下方一斜推块相螺接。
优选地,其中该下部件的底部为一束仔;另有一螺杆穿过该下部件并与该下部件下方一组花片相螺接。
优选地,其中该上部件增设有一立管,该立管上安装有手把。
本实用新型的有益效果是:本实用新型在实施时,即上、下部件相对运动时,上、下部件之间的弹簧、弹簧导杆以及各导柱的主体隐藏于上、下部件相套接的区段处,从而达到了使用上相对更为安全、可靠的目的。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结构外观立体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结构分解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侧面结构剖视图。
图4为本实用新型第一实施例的正面结构剖视图。
图5为本实用新型第二实施例的结构分解图。
图6为本实用新型第三实施例的结构分解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为了进一步详细的对本实用新型描述,下面结合附图说明,以及整体运作方式,说明如下: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深圳信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深圳信隆实业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08750.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