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具有智能仿真祭奠室的多层或高层纪念楼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604798.8 | 申请日: | 2010-11-13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57798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8 |
| 发明(设计)人: | 戴淑谨 | 申请(专利权)人: | 戴淑谨 |
| 主分类号: | E04H13/00 | 分类号: | E04H13/00 |
| 代理公司: | 台州蓝天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33229 | 代理人: | 林春元 |
| 地址: | 317500 浙江省***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具有 智能 仿真 祭奠 多层 高层 纪念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属于殡葬祭奠技术领域,特指一种具有智能仿真祭奠室的多层或高层纪念楼。
背景技术:
有生必有死,有死必要“葬”,“火葬”替代土葬是时代的进步,但火化后的骨灰如何处置?触及传统丧葬习俗,关系人性、人道、人伦与文化传承。不管你信仰什么,唯心论或唯物论,有神论或无神论,尊贵或卑微,都有一种深厚的人伦情感,想和逝去的亲人“对话”。毛泽东的《蠂恋花》是典范,每年清明节的浩浩荡荡大军更是例证。因为一方墓穴能夠维系着逝者与亲人之间感情的纽带,让两个世界的人有个交流,甚至“会面”的地方。所以呢,为什么海葬者寥寥无几?是因为随风随水飘去,无处悼念亲人。在丧属心目中逝者“虽死尤存”,一下子变成树呀、草呀、花呀让人一时无法接受、难以面对。至于壁葬、塔葬、廊葬,格位纵横叠加,虽解决了骨灰存放的问题,但沒有解决人们在祭奠时单独隐密的空间和“对话”的功能。诸如专利号:200520098230.2的人体仿真造型骨灰安放装置,专利号:200520102427.9的公墓楼,虽有新意,但缺少科技含量和现代文化内涵,应用者少。因此,绝大多数人依然选择骨灰入土墓葬。据报导:近年来,我国每年有近7000万m2土地变成墓地,长此下去势必影响国家建设和人类生存。目前,土地紧缺的城市预感会陷入无地可葬的“死墓危机”,即使有山(林)地的城市也出现诸多问题,如现代“兵马俑式”的公墓都用水泥、大理石砌筑,很难风化回归自然(成为永久性),不仅加剧了“大白化”现象,导致生态环境的极大破坏,而且累积性地成片成片变成墓地,若干年后城乡和人类都将被坟墓包围。
有专家认为:第一次殡葬改革实现从保留遗体到保留骨灰的转变,现在急需进行第二次改革。看起来推行少占地或不占地的安葬方式势在必行。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种科学的、先进的具有智能仿真祭奠室的多层或高层纪念楼,可有效节省土地资源、保护环境,又可与现代文明合拍、群众乐意接受的安葬方式。
本实用新型是这样实现的:
具有智能仿真祭奠室的多层或高层纪念楼,多层或高层的纪念楼设置有地上、地下若干个楼层,所述的纪念楼地上、地下楼层每层的高度为2.4-2.8m,每个楼层内设置有若干房间,每个房间内以横向的中心线为界背靠背构建有两排智能祭奠室,在房间内的祭奠室外侧设置有通道,所述的祭奠室内设置有基座,在基座下方设置有骨灰盒或基因盒安装位,在骨灰盒或基因盒安装位的底部设置有经灭菌后的土层,在基座的前部设置有自动祭台,在基座上设置有智能仿真机器人像或视频多媒体影像设备。
上述的两排智能祭奠室通过小于祭奠室高度的隔墙分隔而成。
上述的纪念楼的地上楼层的每层的房间宽4m,进深为10m,在每个房间的前部设置有通道,通道互连形成回廊,通道宽2.4m。
上述的设置在地上楼层的祭奠室的高2m、宽1m、进深1m,并与房间内的通道连接。
上述的设置在地下楼层的祭奠室的高1.7m、宽0.8m、进深0.8m,并与房间内的通道连接。
上述的基座高0.8m,宽0.8m或1m,进深0.3m,基座与地上或地下楼层的祭奠室的尺寸相配合。
上述的自动祭台为在香案的中心设置有伸缩电子香,在伸缩电子香的两侧对称设置有烛台,在烛台上设置有伸缩电子蜡烛。
上述的自动祭台与基座之间的距离为0.2m。
上述的自动祭台的高度为0.25m。
上述的多层或高层的纪念楼为长方形四合院形式。
本实用新型相比现有技术突出的优点是:
1、本实用新型可节约用地:在建筑占地2304m2,就可建构9927个墓室,(近20000穴)平均每穴占地0.116m2,每座占地0.232m2,而骨灰墓葬平均每座占地3m2,两项比较可节约用地11倍多,而且楼层越高,倍数越大。同时,也能解决千世万代之墓葬用地问题,购建了一室祭拜场地等同于购置了“房产”传承权,根据我国“孝不过三代”的民俗习惯,一旦祖父病逝即可“入住”曾祖父的“遗房”中,如此循环往复从根本上觧决了千世万代的墓葬用地问题,其次,智能祭奠室内用高科技组装一般都有网络接口和刻录的光盘,其影像可以集中储存,继续祭奠,为循环使用创造了条件,不仅节约土地克服重复建设的各种浪费,而且节省了丧葬费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戴淑谨,未经戴淑谨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04798.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