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后副车架缓冲结构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600265.2 | 申请日: | 2010-11-10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9570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13 |
| 发明(设计)人: | 金戈;胡思明;徐荣峰;李铂;刘巍;刘红刚;潘之杰;李书福;杨健;赵福全 | 申请(专利权)人: | 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2D24/02 | 分类号: | B62D24/02;F16F15/08 |
| 代理公司: | 杭州杭诚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3109 | 代理人: | 尉伟敏 |
| 地址: | 311228 浙江省杭*** | 国省代码: | 浙江;33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车架 缓冲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是关于一种汽车构件,具体的说是关于一种后副车架与车身连接处的缓冲结构。
背景技术
后副车架是连接汽车后减振器与车身的部件,起到承载车身重量的作用。常见的后副车架与车身是通过螺栓直接固定连接的,如图2、图3所示,后副车架上设有安装通孔,设置在车身上的螺栓通过后副车架上的安装通孔将后副车架直接固定在车身上。
在车辆行驶过程中,安装在副车架下方的减震器缓解了一些较大幅度的震动,由于减振器存在一定的刚性,一些频率较高、幅度较小的震动及该震动所产生的震动噪声会通过连接减震器的副车架和车身传导到车厢内,这些震动和震动噪音会影响乘坐的舒适性,降低车辆的品质;会增加驾驶人员的疲劳感,造成安全隐患。另外,副车架与车身的刚性连接使车辆在转弯过程中的随动性较差,影响了车辆的驾驶舒适感。
中国专利公告号为CN2774889Y、名称为“一种汽车副车架”、公告日为2006年4月26日所公告的汽车副车架改进的技术方案,其在副车架结构简化、碰撞的缓冲等方面作了技术改进,但其不足之处是没有提供缓冲震动和震动噪音的技术方案。
要解决后减震器的震动和震动噪音通过后副车架传导到车身和车厢内的技术问题可以有多种方案,其中,改进后副车架与车身的连接结构是切实可行的方法之一。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解决了后减震器的震动和震动噪音通过后副车架和车身传导到车厢内的技术问题,提供了一种方式简单、成本低廉、效果明显,设置在后副车架与车身连接处的缓冲结构。
为了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了下述技术方案:一种后副车架缓冲结构,后副车架设有安装通孔,安装通孔的孔内设有缓冲装置,缓冲装置设有外套管和内套管,外套管和内套管之间设有橡胶衬套,缓冲装置与后副车架固定连接。
本实用新型在后副车架与车身的连接处设置了缓冲装置,缓冲装置安装在后副车架的安装通孔内,缓冲装置设有外套管和内套管,内、外套管之间设有橡胶衬套,外套管与后副车架固定连接,内套管通过螺栓与车身固定连接;通过该连接结构,外套管和内套管之间的橡胶衬套可以缓冲和隔离后副车架传导到车身的震动和震动噪音,能改善汽车的乘坐舒适感和驾驶安全性;汽车转向时,通过橡胶衬套的变形,可以改善汽车的随动转向性能,增加汽车驾驶的流畅性和舒适感。
缓冲装置为整体结构,其由同轴的且由外向内分布的外套管、橡胶衬套、内套管构成;缓冲装置的外套管呈等壁厚管状,其外径与安装通孔的内径过盈配合;缓冲装置的外套管的一端设有向外的翻边;缓冲装置的橡胶衬套设有骨架,骨架为等壁厚圆管,骨架与橡胶衬套同轴且设置在其壁厚的中间部位;缓冲装置的内套管为管状结构,其外圆柱的侧壁上与外套管相对应的部分设有阶梯圆柱凸起。
缓冲装置由外套管、橡胶衬套、内套管组装成一个整体的构件,其外圆壁与后副车架上的安装通孔紧配,缓冲装置利用该紧配固定在后副车架的安装通孔内;其中心的内套管设有螺栓通孔,车身上的螺栓穿过该通孔将后副车架固定在车身上;外套管端部的翻边卡在安装通孔的外端,限制了缓冲装置从安装通孔中脱落,作用是增加后副车架与车身连接的可靠性;内套管外侧壁的凸起能增加内套管、橡胶衬套和外套管之间装配的紧密性。
本实用新型改善了后副车架与车身的连接结构,在后副车架的安装通孔内设置了缓冲装置,该技术方案具有结构简单、成本较低、减振和隔音效果明显、增加汽车转向随动性的优点,获得了提高产品质量的有益效果。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缓冲装置的结构图;
图2是本实用新型的后副车架的局部示意图;
图3是本实用新型的后副车架的安装通孔的剖视图。
图中:后副车架1 安装通孔2 缓冲装置3 外套管31 橡胶衬套32 内套管33 骨架34
具体实施方法
下面结合附图与具体实施方法对本实用新型作进一步具体描述:
图2是汽车后副车架1的局部视图,图中汽车后副车架1,与车身进行装配的安装通孔2;图3是该安装通孔的剖面图。
本实用新型的缓冲装置3如图1所示,缓冲装置3为整体结构,其由同轴的且由外向内分布的外套管31、橡胶衬套32、内套管33构成;外套管31为等壁厚圆管,其一端带有向外的翻边;橡胶衬套32还设有骨架34,骨架34为等壁厚圆管,骨架34设置在橡胶衬套32壁厚的中间部位;内套管33为管状结构,其外圆柱的侧壁上与外套管31相对应的部分设有阶梯圆柱凸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未经浙江吉利汽车研究院有限公司;浙江吉利控股集团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600265.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