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用于摆头的双导程蜗轮蜗杆消隙装置无效
申请号: | 201020555055.6 | 申请日: | 2010-09-29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41430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25 |
发明(设计)人: | 赵国涛;贺鑫元;严昊明;金晓红;尹晓霞;刘宗际;孟宪君;高长才;吴淑琴;孙中权;刘峰;马德鹏;杨丽敏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捷机床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23Q5/56 | 分类号: | B23Q5/56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威专利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21101 | 代理人: | 崔红梅 |
地址: | 110141 辽宁省沈阳***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双导程 蜗轮 蜗杆 装置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机械加工设备,该消隙装置适用于各种摆头机构的消隙及驱动。
技术背景
近年来,随国家经济建设健康高速发展,我国数控机床技术得到了快速发展和长足进步,但和国际先进水平相比还有相当大差距。在国内数控机床市场中,国内企业占有份额较少,产品主要集中在经济型、普通型等低档数控机床产品领域,而高档数控机床,特别是五坐标联动、大型数控机床的市场份额为国外品牌所占领。机床工业的现状致使我国航空结构件数控加工装备长期以来以国外进口设备为主,尤以带AB轴摆头结构的五轴加工中心等高技术关键装备接近100%依赖进口。由于这类设备采购时必须向设备生产国申请许可证,设备的获取性受国际政治因素影响很大,经常出现关键重要设备采购延误或采购不到而影响到飞机制造企业的科研和生产任务的完成。
当今常用的摆头的驱动结构有:齿轮齿圈式、伸缩支链式和双段蜗轮蜗杆式。而此三种常用的结构都有些致命的缺点:定位精度差;结构复杂,系统要求高;侧隙调整难和蜗杆发热大等。
发明内容
本新型的目的是提供一套用于摆头的双导程蜗轮蜗杆消隙装置,适用于各种摆头机构的消隙及驱动,可满足摆头的摆轴快速摆动,扭矩大,刚性强的要求,解决了带摆头的高速五轴加工中心摆头消隙的瓶颈问题。
用于摆头的双导程蜗轮蜗杆消隙装置,适用于各种摆头机构的消隙及驱动,其特征在于采用双导程蜗杆结构,伺服电机固定在框架上,蜗轮蜗杆安装在框架中,摆动件与蜗轮固定为一体在双导程蜗杆的驱动下实现摆动,双导程蜗杆采用固定-浮动的支撑方式,双导程蜗杆两端各有一组球轴承定位在支撑套并定位在框架里,双导程蜗杆浮动端的末端通过胀紧套连接带轮、齿形带至伺服电机;双导程蜗杆固定端的球轴承两侧还各自设置推力球轴承并锁紧固定端,实现轴向止推;在双导程蜗杆两端端盖、支撑套及蜗轮上下面与骨架密封件的边缘均安装密封圈,形成一个封闭腔,在此腔中充满蜗轮蜗杆油实现润滑。
此双导程蜗轮蜗杆消隙装置在摆头结构中的应用能够实现的效果:①双导程蜗轮蜗杆的间隙调整技术,②蜗轮轴向位置公差±0.02mm;③双导程蜗轮蜗杆的温度抑制,蜗杆在齿厚增加的相反方向的消隙调节控制在0.02mm以内。降速比大,可达到120∶1、结构紧凑、工作平稳、无噪音、抑制发热的特点,更有侧隙调整方便且可以调至很小的优点。适用于航空复杂结构件加工中的摆头结构,从而打破国外的垄断和技术封锁,对提高我国航空工业水平具有重要的战略意义。
附图说明
附图1是双导程蜗轮蜗杆驱动结构在一种摆头结构中的应用示意图;
附图2是图1摆头中的双导程蜗轮蜗杆驱动结构剖面示意图;
附图3是摆头双导程蜗轮蜗杆传动俯视图;
具体实施方式
本设计的用于摆头的用于摆头的双导程蜗轮蜗杆消隙装置在摆头上的安装位置如图1所示,伺服电机1固定在框架2上,消隙装置中的双导程蜗杆12定位在框架2里,蜗轮23通过蜗轮圆周上的螺钉与摆动件3连为一体,摆动件3包括图1所示的几部分,在双导程蜗杆12的驱动下实现摆动。图2所示的是图1中框架2内部的双导程蜗轮蜗杆驱动结构的剖面,位于中心的双导程蜗杆12采用固定-浮动的支撑方式,图2中伺服电机1连接摆头动力上的大带轮,大带轮通过齿形带4带动小带轮7,小带轮7通过胀紧套5固定在双导程蜗杆12浮动端B的末端,双导程蜗杆12的浮动端B有一组球轴承11定位在浮动端支撑套10、另一固定端A有球轴承15定位在固定端支撑套14中,两支撑套固定在框架2内,浮动端B端盖9和固定端A端盖22分别固定在浮动端支撑套10和固定端支撑套14上,并分别由浮动端卡簧6和固定端卡簧16定位在双导程蜗杆12上;双导程蜗杆12固定端的球轴承15两侧设置推力球轴承13和推力球轴承19、锁紧螺母21锁紧固定端A,实现轴向止推;在浮动端B的端盖9、浮动端B支撑套10和固定端A端盖22、固定端A支撑套14及蜗轮23上、下面与骨架密封件8边缘均安装密封圈,形成一个封闭腔,在此腔中充满蜗轮蜗杆油实现润滑。
此双导程蜗轮蜗杆消隙装置关键在于①保证蜗轮蜗杆啮合的中心距为280±0.02mm;②蜗轮轴向位置公差±0.02mm;③蜗杆在齿厚增加的相反方向的消隙调节控制在0.02mm以内。图3中的箭头方向C为齿厚增加的方向。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捷机床有限公司,未经中捷机床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5505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