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超多道路交汇的车辆换道系统无效
| 申请号: | 201020509975.4 | 申请日: | 2010-08-27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843031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25 |
| 发明(设计)人: | 秦东荣 | 申请(专利权)人: | 秦东荣 |
| 主分类号: | E01C1/00 | 分类号: | E01C1/00;E01C1/02;E01C1/04 |
| 代理公司: | 广州华进联合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44224 | 代理人: | 何平 |
| 地址: | 518112 广东省*** | 国省代码: | 广东;4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多道 交汇 车辆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道路建设、交通建设领域,具体的涉及一种超多道路交汇的车辆换道系统。
【背景技术】
随着人类文明的发展,在作为交通枢纽的城市、港口、机场、大宗货物的集散地、跨海跨江大桥的两端、城市商业中心和商贸批发市场等地方,出现了超多道路交汇的情况。目前一般采用立交桥的方式来缓解道路交汇压力,但是如果交汇道路过多,比如有20条道路交汇,如果每一条车道都能去往另19条车道,就会产生20乘以19共计380个行车方向。这样,即使修建几十座立交桥也无法解决如此多的行车方向交汇的问题。因此,解决十几乃至更多的道路交汇的交通问题已经是一个十分实际的问题。
【实用新型内容】
鉴于此,有必要提供一种能够有效解决超多道路交汇问题的车辆换道系统。
其方案如下:一种超多道路交汇的车辆换道系统,包括分隔墙、设立于分隔墙内的多条螺旋状道路、环绕分隔墙外侧设立的多层环状道路、与该多层环状道路相连的多条引道以及与该多条引道相连的地面道路。
优选的,所述分隔墙设有多条贯通通道,所述贯通通道连接所述环状道路与螺旋状道路。
优选的,所述环状道路设有两层,包括第一环状道路和第二环状道路。
优选的,所述多条螺旋状道路一端通过所述贯通通道与第一环状道路相连,另一端通过所述贯穿通道与第二环状道路相连。
优选的,所述多条螺旋状道路螺旋方向一致。
优选的,所述多条螺旋状道路包括上行螺旋状道路和下行螺旋状道路,该上行螺旋状道路和下行螺旋状道路交替设置。
优选的,所述第一环状道路与第二环状道路均为单行道路。
优选的,所述多条螺旋状道路均为单行道路。
优选的,所述多条引道以弧线相切的方式与所述环状道路相连,该多条引道均为双行车道。
优选的,还包括设置在分隔墙顶部的顶盖
该超多道路交汇的车辆换道系统,将引道、环形道路、分隔墙、螺旋形道路有机地结合起来,形成一个高效的车辆换道系统。该系统使所有车辆都按相同的切线方向行驶,彻底消除了行车方向交叉的问题,无需使用红绿灯,不必增加新的交流规则。同时该系统占地少,结构简单,车辆流通量大,不易堵车,管理方便。另外,该系统还具有大幅度扩展车流量的能力。
【附图说明】
图1为一实施例中车辆换道系统工作原理示意图;
图2为图1所示车辆换道系统中引道与环形道路的连接示意图;
图3为图1所示车辆换道系统中从第一环形道路至第二环形道路的连接示意图;
图4为图1所示车辆换道系统中从第二环形道路至第一环形道路的连接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一实施例中的车辆换道系统做进一步详细说明。
本实施例以14条道路交汇来说明换道系统的实施方式:
如图1所示,车辆换道系统包括分隔墙10、设立于分隔墙内的多条螺旋状道路(图未示出)、环绕分隔墙10外侧设立的与所述多条螺旋状道路连通的多层环状道路,包括第一环状道路32与第二环状道路34、与第一环状道路32相连的7条引道50,与第二环状道路34相连的7条引道50,以及与该14条引道50相连的地面道路(图未示出)。
请参照图1、图3、图4所示,分隔墙10为一中空筒状结构。第一环状道路32与第二环状道路34建在筒状的分隔墙10的外侧,由分隔墙支托上下间隔设置。分隔墙10的内侧修建4条相隔的螺旋状道路20。螺旋状道路20螺旋方向相同,均为右向螺旋。另外,该螺旋状道路20均为单行道,包括两条上行螺旋状道路和两条下行螺旋状道路,上行螺旋状道路和下行螺旋状道路,交替设 置。另外,也可以只设置一条上行螺旋状道路和一条下行螺旋状道路,各占用圆柱形内侧的一半。分隔墙10还对应第一、第二环状道路分别建有4个贯穿分隔墙的贯通通道12。贯通通道12也是单行道,第一环状道路32通过该层分隔墙10上的四个贯通通道12与其4条螺旋状道路一端相连接。第二环状道路34通过该层的分隔墙10上所设的4个贯通通道12与4条螺旋状道路另一端相接。这样,第一、第二环形道路通过分隔墙10所设的8个贯通通道12和4条螺旋状道路20连接起来了。
如图1所示,第一环状道路32与第二环状道路34均水平设置,垂直于分隔墙10。
14条引道均为双行车道,通过弧形相切方式与对应第一和第二环形道路相连。引道中间设有阻隔栏(图未示出),这样14条引道就形成14个车辆进口和14个车辆出口。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秦东荣,未经秦东荣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509975.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