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大尺寸光纤产品毛坯排压模具有效
| 申请号: | 201020273390.7 | 申请日: | 2010-07-28 |
| 公开(公告)号: | CN201722283U | 公开(公告)日: | 2011-01-26 |
| 发明(设计)人: | 赵惠民;齐艳;刘贞文;马江民;王文生;王玲玲;田群戌 | 申请(专利权)人: | 山西长城微光器材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03B37/012 | 分类号: | C03B37/012 |
| 代理公司: | 山西太原科卫专利事务所 14100 | 代理人: | 朱源 |
| 地址: | 030032*** | 国省代码: | 山西;14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尺寸 光纤 产品 毛坯 模具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光纤产品制作领域,具体为一种光纤产品毛坯排压模具。
背景技术
光纤传像器件均由按一定规则排列的复合丝经熔压、拉制或扭转、冷加工而成。其中熔压是毛坯制作的关键工序,毛坯质量直接影响光纤器件的成品质量。
光纤产品毛坯的质量主要取决于单根纤维丝的尺寸误差、排列的位置误差及排列成型后熔压过程中的相对位移,更重要的是模具的变形引起毛坯质量的下降。以前结构的光纤熔压模具用来压制大尺寸光纤毛坯模具易变形,且需要排板模具与之配套,毛坯的制作是先在排板模中将复合丝有序排列成板,再从排板模中轻轻取出移入熔压模具,此过程靠人手的抓握完成。随着板面的加大,在移动过程中很难将板抓牢,由于此时的丝还是独立个体,排列时并无粘连,在此过程中极易引起丝之间的移位,造成光纤产品毛坯的质量下降。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大尺寸光纤产品毛坯排压模具,使坯体的排板、熔压均在此模具中完成。
为解决以上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一种大尺寸光纤产品毛坯排压模具,包括模具本体,所述的模具本体包括槽口相对的上、下V形槽,所述的下V形槽为下模,上V形槽为上模或排板块,上模顶部放置有压盖,上、下V形槽的左右外侧面上设有挡板,挡板下部与下V形槽固定,上、下V形槽内部左右两侧各设有一个与上、下V形槽接触的竖直侧条,上、下两个V形槽与两个侧条形成一个六边形腔体,在模具本体两开口端还设有堵块。
使用时,先把反复拉制的复合丝断成定长,调整模具的侧条到达恰当的位置以使模具的六边形腔体大小能满足成型的毛坯尺寸要求。放置排板块将定长复合丝有序地排列在模具中,排列过程中要求始终注意丝之间排列位置的正确性。复合丝排列满腔体后,卸下排板块,同时在复合丝上放置上模。堵块放置在底板上,将模具本体抬入底板和堵块形成的空间内,推紧堵块,将装配完成的模具放入热压炉膛内,最后按适合的程序抽空、控温、加压完成毛坯的压制。
模具本体与两个堵块的外侧套有锁紧套。由于熔压模具在压制过程中丝会向堵块方向伸长,随着压力的增大对堵块产生向外的推力也越来越大,堵块在压制大尺寸光纤产品的毛坯时极易变形,这也是造成毛坯质量下降的原因,因此,在堵头处设置锁紧套,提高了模具的结构强度,减少了模具的变形,提高模具的使用寿命,从而提高了毛坯的内部质量。
本实用新型模具的排、压均在此模具中完成, 克服了以往模具排、压分离,减少了板的搬移造成丝的移位误差。增加锁紧套提高了结构强度,减小了模具的变形,延长了使用周期,最终提高了产品的质量。并可通过调整侧条位置制作相近尺寸的毛坯。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实用新型排板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实用新型熔压时的结构示意图。
图3为本实用新型熔压时的剖视结构示意图。
图中,1-下模;2-上模;3-排板块;4-压盖;5-挡板;6-侧条;7-底板;8-堵块;9-锁紧套。
具体实施方式
本实用新型所述的一种大尺寸光纤产品毛坯排压模具,包括模具本体,所述的模具本体包括槽口相对的上、下V形槽,所述的下V形槽为下模1,上V形槽为上模2或排板块3,上模2顶部压制时放置压盖4,上、下V形槽的左右外侧面上设有挡板5,挡板5下部与下V形槽固定,上、下V形槽内部左右两侧各设有一个与上、下V形槽接触的竖直侧条6,上、下两个V形槽与两个侧条6形成一个六边形腔体,在模具本体两开口端还设有堵块8。堵块8放置在一个底板7上模具本体与两个堵块8的外侧套有锁紧套9。
本实用技术采用耐高温的材料制作模具。其模具的内腔基本尺寸按照大尺寸光纤成品尺寸考虑加工余量和熔压收缩量初步制定。根据排列复合丝的规格、排列根数等因素确定内腔的最终尺寸。由内腔尺寸考虑排、压的空间及压制时的强度要求,确定模具各部件的尺寸和精度及各部件间的配合,从而完成模具的设计、制造,用以制作满足大尺寸光纤产品性能的毛坯。只要确定了大尺寸光纤产品的尺寸、丝径,及排列方法均可通过计算确定模具尺寸及模具的适用范围。满足大尺寸光纤产品对毛坯的工艺要求,克服传统的模具的弊病,提高毛坯的质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山西长城微光器材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山西长城微光器材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273390.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