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一种用于轨道交通车辆的齿轮箱箱体有效
申请号: | 201020146072.4 | 申请日: | 2010-03-31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66353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08 |
发明(设计)人: | 姜巨标;雷亚平;杜生超;何宏高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高速齿轮制造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F16H57/02 | 分类号: | F16H57/02 |
代理公司: |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 代理人: | 孙忠浩 |
地址: | 211100 江苏***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用于 轨道交通 车辆 齿轮箱 箱体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齿轮箱箱体结构,尤其涉及一种用于轨道交通车辆的齿轮箱箱体。
背景技术
在申请号为200720039153.2,名称为“高速车轴齿轮箱箱体”的中国专利文献中,介绍了一种铁路大型养路机械的高速车轴齿轮箱箱体,它由上箱体和下箱体固定连接而成,上箱体和下箱体的各轴承座均由结合面分为上、下两半,上箱体和下箱体两端的圆弧分别与两端向对应轴承座座的圆孔为同心圆,上箱体与下箱体的外表面均设有加强筋,该加强筋有轴承座向箱体边缘延伸。在该技术方案中,箱体的结合面是呈水平布置,由于焊接缺陷、残余的焊接应力以及轨道交通车辆运行中的各种振动和很大的温度差异,使箱体的焊缝经常出现开裂,造成齿轮箱因漏油而影响车辆的正常行驶。通常,扭力杆设置在箱体的输入端的外侧。在转向架宽度变窄的情况下,联轴节轴向空间变小,对电机轴与齿轮箱输入轴轴心位移差补偿量变小,而在箱体的端面设置扭力杆,却不能实现吊杆及齿轮箱必须尽量缩小轴心的位移差的目的。
发明内容
本实用新型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提供一种用于轨道交通车辆的齿轮箱箱体,以便于拆卸、注油、观察油位、缩小电机轴与齿轮箱输入轴轴心位移差,解决联轴节对电机轴与齿轮箱输入轴轴心位移差补偿量不足的问题。
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采用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用于轨道交通车辆的齿轮箱箱体,包括上箱体和下箱体,箱体上布置有轴承座,该轴承座包括车轴轴承座和输入轴轴承座,该上箱体和下箱体固定连接,上箱体和下箱体之间的结合面通过车轴轴承座轴心线,上箱体和下箱体表面分布加强筋,该加强筋由轴承座向外缘延伸,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结合面呈倾斜布置,输入轴轴承座位于下箱体;下箱体端面设置安全鼻;下箱体端面底端设置扭力杆连接点。
所述的下箱体上设置注油口。
所述的下箱体一侧设置油位观测口。
与现有技术相比,采用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将结合面由原先的水平布置改为倾斜布置,一方面可以便于箱体的拆卸,另一方面可以为扭力杆的布置预留出足够的空间。同时,在下箱体端面有安全鼻。当齿轮箱体上的扭力杆断裂时,防止齿轮箱的转动,可以保持齿轮箱的正常运转。另外,下箱体端面底端设置扭力杆连接点。扭力杆的设置,可以减小运行时齿轮箱输入轴与电机轴中心的位移差。下箱体上设置注油口和油位观测口,可以看到最高油位线和最低油位线。这样便于观察油位。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实用新型的正视图。
图2是图1的纵向剖视图。
图中:1、上箱体,2、下箱体,3、车轴轴承座,4、输入轴轴承座,5、安全鼻,6、加强筋,7、扭力杆连接点,8、油位观测口,9、注油口,10、第一输入集油槽,11,第二输入集油槽。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实用新型的技术方案进行具体的阐述。
如图1和图2所示,本实用新型的一种用于轨道交通车辆的齿轮箱箱体,包括上箱体1和下箱体2。上箱体1和下箱体2都采用铸造件。箱体上分布有轴承座,具体包括车轴轴承座3和输入轴轴承座4,轴承座轴孔中心线相互平行。该上箱体1和下箱体2固定连接,上箱体1和下箱体2之间的结合面通过车轴轴承座3中心线,上箱体1和下箱体2外表面分布有加强筋6,该加强筋6的位置由轴承座向外边缘延伸。结合面倾斜布置,其中以结合面与水平方向的夹角为25度为佳,输入轴轴承座4位于下箱体2;下箱体2端面有安全鼻5。当齿轮箱体上的扭力杆断裂时,安全鼻5可以防止齿轮箱的转动。下箱体2端面底端设置有扭力杆连接点7。铸造箱体与扭力杆的连接点7水平方向尽量接近输入轴孔轴心线,尽量减小运行时齿轮箱输入轴与电机轴中心的位移差。
为防止加油过量,下箱体2上设置注油口9。注油口9的位置略高于最高油位。这样,当加油足量时,油会从注油口9中漫出,保证中途未知加油量加油时,不会加油过多。
为方便观测油位,下箱体2一侧有油位观测口8。从油位观测口8中,可以看到最高油位线和最低油位线。这样,避免使用油位尺来检测油位,更便于观察油位。
为保证在运行状态下可靠地对轴承座提供润滑,上箱体1顶部设置两个输入集油槽10,下箱体2设置一个输入集油槽11。
通过箱体有限元分析,根据箱体受力变形情况在合适的位置上铸造出加强筋6,保证了箱体能够承受轨道交通齿轮箱在实际运行过程中出现的各种振动工况。加强筋6除了分布在箱体外表面,还分布在箱体内表面。在箱体内表面布置时,加强筋601布置在车轴轴承座3和输入轴轴承座4之间。其中,加强筋倾斜分布在箱体外表面和内表面为佳。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高速齿轮制造有限公司,未经南京高速齿轮制造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46072.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