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新型全氧燃烧玻璃熔窑有效
申请号: | 201020144886.4 | 申请日: | 2010-03-30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60540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01 |
发明(设计)人: | 俞其兵;邵景楚;施敖荣;官立民;黄勇;郭建峰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洲旗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漳州旗滨玻璃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03B5/00 | 分类号: | C03B5/00;C03B5/027 |
代理公司: | 厦门市首创君合专利事务所有限公司 35204 | 代理人: | 连耀忠 |
地址: | 412100***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新型 燃烧 玻璃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玻璃熔窑技术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新型的全氧燃烧玻璃熔窑。
背景技术
通常玻璃熔窑大多采用火焰燃烧,常见的有蓄热室马蹄焰玻璃熔窑和蓄热室横火焰玻璃熔窑,这些熔窑的燃烧介质多采用空气助燃。然而,由于用空气助燃时,只有空气中20%的氧气真正参与燃烧,而其余80%的氮气及其他气体则不参与燃烧,并在消耗大量的热量后以NOx污染物排放到大气中,使得这些熔窑不仅容易对大气造成严重污染,而且降低了窑炉的热效率。请参见图1所示,由于蓄热室马蹄焰玻璃熔窑在其熔化部的前端需设置庞大的蓄热室1′和小炉2′,使得该熔窑不但会消耗大量的耐火材料和建筑材料,而且需占用较大的厂房面积,窑炉后期还需花费不菲的费用来对蓄热室进行维护。请参见图2所示,由于蓄热室横火焰玻璃熔窑在其熔化部的两侧需分别设置庞大的蓄热室3′和小炉4′,使得该熔窑同样会消耗大量的耐火材料和建筑材料,且需占用较大的厂房面积。因此,以使两种熔窑均明显投资较大,不利于推广应用。
为了克服上述玻璃熔窑的不足之处,全氧燃烧玻璃熔窑应运而生。公告号为CN201250168Y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全氧燃烧玻璃熔窑,其特点在于,其熔化部的两侧胸墙上设置的全氧燃烧装置主要由燃料燃烧器和位于燃料燃烧器下方的全氧气体喷射器构成,且燃料燃烧器分别外接燃料源和全氧气源,全氧气体喷射器外接全氧气源。虽然这种玻璃熔窑能达到全氧燃烧的目的,但是其全氧燃烧装置结构较复杂,且位于燃料燃烧器下方的全氧气体喷射器所喷出的氧气不利于将燃料燃烧产生的热传给配合料和玻璃液,反而还要吸收部分热量。此外,单纯的全氧燃烧玻璃熔窑,由于火焰温度高、辐射能力强、熔窑中碱蒸汽的浓度高,对熔窑耐火材料的侵蚀加剧,从而会缩短熔窑的使用寿命。公告号为CN1762865A的专利申请公开了一种用于玻璃熔炉的熔窑的电助熔系统,其特点在于,将多个钼电极棒设在熔窑加热区和冷却区的底部,并沿着熔窑底部的两个对立侧面端部呈相对设置。虽然这种玻璃熔窑能达到电助熔的目的,但是所用的钼电极棒会因热震动而断裂,没有冷却设施也会使棒状电极容易受到高温玻璃液的侵蚀,使用寿命变短。
熔窑一旦建成,要想增加熔窑产量,只有增加熔窑热供应,提高熔窑温度。然而,对于火焰燃烧熔窑,即使是全氧燃烧玻璃熔窑,一方面受燃烧器燃烧量的限制,另一方面受熔窑耐火材料的限制,即不能无限提高熔窑温度来增加产量。因此,现有技术的全氧燃烧玻璃熔窑有待进一步改进。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的目的在于克服现有技术之不足,提供一种新型全氧燃烧玻璃熔窑,它可确保全氧燃烧玻璃熔窑的火焰空间温度不致太高,从而降低碱蒸汽的浓度,以减少碱蒸汽对熔窑耐火材料的侵蚀,进而延长熔窑的使用寿命。
本实用新型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新型全氧燃烧玻璃熔窑,包括加料口部、熔化部、卡脖或流液洞部和冷却部;加料口部、熔化部、卡脖或流液洞部、冷却部顺次相连接;该熔化部包括熔化池以及设在熔化池两侧的胸墙;该熔化部沿着玻璃液的进给方向的中段设有热点;在熔化部每侧的胸墙上还至少设有一个烟道和一支全氧烧枪,且该熔化部两侧胸墙上的烟道呈相对设置,两侧的全氧烧枪呈错位设置。
所述的熔化部每侧的胸墙上的烟道为1~2个,全氧烧枪为1~8支。
所述的烟道设置在靠近热点的熔化部中段区域的胸墙上。
所述的全氧烧枪设有一个用来引入燃油或燃气的外接燃料的第一接口和一个用来引入氧气纯度≥93%的全氧气体的第二接口。
所述的第二接口与能够提供氧气纯度≥93%的全氧气源的VSA制氧系统相连接。
所述的熔化部的熔化池的池底上还设有多个丸状钼电极;各丸状钼电极分别设置在靠近加料口侧的第一区、位于熔化部中段的第二区以及靠近卡脖或流液洞侧的第三区,且每个区内丸状钼电极的排列方式为沿着材料进给方向排成靠近两侧胸墙的两列。
所述的每个区内的丸状钼电极为2~15个。
所述的每个丸状钼电极上还装有冷却水套,该冷却水套上分别设有与循环软化水源装置相连接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该出水口的温度设为≤50℃。
所述的靠近卡脖或流液洞侧的第三区内的丸状钼电极的排列方式为沿着垂直于玻璃液的进给方向排成至少一行。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洲旗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漳州旗滨玻璃有限公司,未经株洲旗滨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漳州旗滨玻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44886.4/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双动力自动送丝机构
- 下一篇:一种分支井开窗防屑接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