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钢索式的车轮辐条结构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39339.7 | 申请日: | 2010-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59848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2-01 |
发明(设计)人: | 黄世彬 | 申请(专利权)人: | 黄世彬 |
主分类号: | B60B1/02 | 分类号: | B60B1/02 |
代理公司: | 北京科龙寰宇知识产权代理有限责任公司 11139 | 代理人: | 孙皓晨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钢索 车轮 辐条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有关于一种辐条结构,尤其是指使用于自行车或机车等交通工具的车轮上,以提供轮圈支撑力及缓冲力,并使呈较佳真圆状态的作用。
背景技术
交通工具主要以车轮与地面直接接触,配合动力源以滚动方式使车体前进或后退,因此车轮的同时承受车体向下的重量,及来自地面朝上的冲击力;车轮大致上以轮圈、及设于该轮圈外的轮胎,与轮圈旋转中心上的轮毂等基本构件所组成,由动力源带动轮毂旋转,而同步使轮圈及轮胎产生转动。
一般而言,轮圈与轮毂间以环设状的辐条或辐板结构相连结,此类属“辐条式”及“辐板式”其多应用于自行车车轮;也有与轮圈一体形成肋状轮辐,此类属“肋辐式”则多应用于汽车或机车的车轮。
无轮是“辐条式”、“辐板式”或“肋辐式”,其作用主要在于将轮圈拉圆并予以定位,尤其是轮圈的真圆度攸关于行车的舒适性及安全性,当真圆度越高则车轮于行驶时,较不会因外径高低落差过大而产生跳动情形,得较具舒适性,而当跳动落差极小时也较不会使轮圈发生变形,可具有较佳安全性;同时轮辐也是承受冲击力的部位,可抵销、并分散部份来自地面的力。
针对“辐条式”的轮辐结构,常见者以钢丝两边分别设于轮毂及轮圈上,配合预设排列方式分别环设于轮毂两侧,并以放射状延伸至轮圈,而达到拉引轮圈呈较佳真圆度。
公知“辐条式”的车轮轮辐结构,如中国台湾第097204217号实用新型专利所揭露的“可强化结构的自行车轮圈辐条”,该辐条主要为一铝材质的杆体,一端设有锁接端与轮圈锁固,而另一端则形成出一较大径的直拉端头与花毂勾设,其中:该直拉端头内设有一强硬质的补强件埋固,由此,以提升该铝材辐条的直拉端头与花毂的连结强度。
另有一种“辐条式”的车轮轮辐结构,如中国台湾第097114843号发明专利所揭露的“特别是用于脚踏车的轮辐、轮子及制造轮辐的方法”,其具有至少两个轮辐本体,且在各轮辐本体上设有多个轮辐尾端,该等轮辐尾端被设置成可装配至一轮辋或轮毂本体上,其中各轮辐本体是由纤维复合材质所组成,其特征在于:该两个轮辐本体整体地连接在一起,且在一平面上互相交叉,而且各轮辐本体包含多数纤维。
发明内容
上述所揭结构中,前者为金属杆体的应用,并利用该勾接端头内于成型时一体包覆有一强硬质的珠体,以提升铝材辐条的直拉端头与花毂的连结强度;后者则为纤维复合材所连接交叉形成,并在各轮辐本体上设有散开状的多个轮辐尾端,该等轮辐尾端被设置成可装配至轮毂本体上。
惟,无论前者或后者结构,均为一整个线体所形成的辐条,仅为材质上的不同,于放射状交错编列于各该轮毂及轮圈时,各辐条难免会相互碰触,当辐条受到冲击力时,会于碰触部位的发生应力集中无法释放,而容易于该处产生变形,甚至断裂;另一方面,后者结构将散开状的多个轮辐末端分别接设于轮毂本体上的技术特征,于制造加工上相当困难且不易生产;此外,前者以杆状辐条一体形成的结构,其刚性较大,结构本身具备弹性较小,遇到较大的冲击力时,会因承受不住而发生断裂、崩毁,而有安全上的疑虑。
有鉴于此,本实用新型所揭露钢索式的车轮辐条结构,其包含有:主要装设于一轮圈及一轮毂座之间,其包含有:一钢索,以线体状若干绳体相互卷设形成的复合绳索完整绳索状,该钢索的两端缘分别设为一第一端及一第二端;一第一接头,为具有一组设槽的杆体,由该第一接头其一侧杆体端缘朝内凹设预设深度的凹槽,以该组设槽套设于该第一端而予以固定,于该第一接头杆体另一侧的杆体端则设为一第一穿设部穿设于该轮毂座预设部位;一第二接头,为具有一组设槽的杆体,由该第二接头其一侧杆体端缘朝内凹设预设深度的凹槽,以该组设槽套设于该第二端而予以固定,于该第二接头另一侧的杆体端则设为一第二穿设部,则穿设于该轮圈预设部位;由上述构件,利用若干单线所卷设形成的该钢索,于交编于各该轮圈及轮毂座间时,各该钢索相接触部位仅为其一单线的碰触,故应力仅集中于碰触的单线内部,其他单线则不受影响,故可降低变形及断裂的情形,同时具有较佳的冲击力承受,又可提供快速组配及稳固结合的功效,故整体结构可达便利实用性。
本实用新型的主要目的即在提供一种钢索式的车轮辐条结构,
利用多个单线卷设形成的“钢索状”辐条设计,于交编于各该轮圈及轮毂座后,各钢索碰触部位所产生的内应力仅发生于其一的单线,而其他单线则不受影响,故可大大降低变形、断裂的情形发生,增进强度。
本实用新型的次一目的即在提供一种钢索式的车轮辐条结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黄世彬,未经黄世彬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39339.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