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用新型]液化气助动车供气控制阀无效
申请号: | 201020130071.0 | 申请日: | 2010-03-12 |
公开(公告)号: | CN201635869U | 公开(公告)日: | 2010-11-17 |
发明(设计)人: | 张季梅 | 申请(专利权)人: | 张季梅 |
主分类号: | F02M21/04 | 分类号: | F02M21/04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00442 上海市宝*** | 国省代码: | 上海;3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液化气 动车 供气 控制 | ||
技术领域
本实用新型涉及助动车领域,具体地说涉及液化气助动车供气控制阀,是一种为液化气助动车提供能使其停驶,怠速,加速,正常行驶的控制装置。
背景技术
目前燃油助动车行驶时会排放出大量有害气体,污染空气损害人们身体健康,燃气助动车因不会排放有害气体属环保产品,将逐步替代燃油助动车,现有的燃气助动车供气控制阀技术尚存在着当钢瓶内液化气消耗到还剩余四分之一时驾驶性能下降这一不足。
实用新型内容
本实用新型目的是提供一种在钢瓶内液化气消耗到还剩四分之一时驾驶性能保持不变的液化气助动车供气控制阀,为解决上述技术问题本实用新型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本液化气助动车供气控制阀由减压阀和控制阀组成一个整体,所述的减压阀有减压阀体和调压盖组装而成,在减压阀体和调压盖之间含有一片调压膜片,所述的调压膜片的中心位置与一片垫片和一个圆孔拉环铆接成一体,所述的调压膜片把型腔分隔成上下俩部分即形成减压阀上型腔和减压阀下型腔,减压阀上型腔中含有一个调压螺钉和一根调压弹簧,并且和空气相通,减压阀下行腔中含有一个调压杆,一个进气阀芯。所述的这一进气阀芯下端连接一片密封垫,被装在减压阀下行腔一侧的液化气进气孔中,且可以上下移动,用以开启或关闭液化气进气,液化气进气孔的另一端装有一个进气接头,所述的调压杆的一端被套在圆孔拉环中,靠近另一端钻有一个小孔,孔中装有一根支点轴,调压杆可以沿支点轴作上下转动,用以压住或放进气阀芯,减压阀下行腔中心位置开有一个中心孔,中心孔中装有出气阀芯,所述的出气阀芯其上端装有一个出气密封垫,而中端穿过一个限位屏帽,用以限制出气阀芯移动距离,其下端用一片控制膜垫片和一个螺母与控制膜片连接,所述的控制膜片的下方与空气输入孔相通。
减压阀的工作原理是:液化气通过进气接头和液化气进气孔进入减压阀下型腔内,当减压阀下型腔中的压力大于设定压力值时,调压膜片下方所受的压力大于调压膜片上方调压弹簧所施加的压力,调压膜片向上方移动,与调压膜片铆接一体的圆孔拉环带动调压杆的一端沿着支点向上移动,而使调压杆的另一端沿着支点向下转动,迫使进气阀芯向下移动,从而关闭液化气进气孔,当某种原因如发动机产生耗气需要而使减压阀下型腔中的压力下降到低于设定压力值时,调压弹簧所施加的压力大于减压阀下型腔中的压力,使调压膜片向下方移动,圆孔拉环带动调压杆的一端沿着支点向下转动,而使调压杆的另一端沿着支点向上转动,松开进气阀芯液化气压力因大于减压阀下行腔中的压力顶开进气阀芯,液化气经液化气进气孔进入减压阀下行腔内,当进到减压阀下型腔中液化气压力大于设定压力值时重新关闭液化气进气孔,以此达到减压且稳压的目的,调节调压螺钉可以重新设定压力值,为解决现有的燃气助动车供气控制阀技术存在着当钢瓶内液化气消耗到还剩余四分之一时驾驶性能下降这一不足。
本实用新型在减压阀结构上采用以下几点技术方案:
A)现有的液化气助动车减压阀中的调压杆支点设在接近中间位置上,本实用新型的调压杆的支点位置设在靠近进气阀芯位置的一端,即支点位置不在调压杆的中心点上,支点位置离二端的距离按3∶1设定,根据杠杆原理,调压杆套在圆孔拉环中的一端离支点的距离远大于另一端到支点的距离,这样调压膜片只要用很少的力就能开启或关闭进气阀芯,减压阀体的上部内径开槽加深,目的使减压膜片更加牢固的贴合,避免漏气;减压阀盖内径深度为1.2MM,深1.5MM。
B)现有的调压膜片是平面型的,本实用新型的调压膜片中部设计成弧形,边缘部设置成半圆弧弹性槽,这样能提高调压膜片弹性及对压力反应的灵敏度,特别是在钢瓶内液化气消耗到还剩余四分之一时供气压力不足状况下的驾驶性能。
C)为在钢瓶内液化气消耗到还剩余四分之一时不使驾驶性能下降,本实用新型的减压阀下型腔的容积设计的比现在的液化气助动车减压阀下型腔体积大5倍以下,本减压阀下型腔的容积大于25立方厘米这是因为大容积的减压阀下型腔能一次储存更多的液化气,使助动车在行驶时能减少进气阀芯的开启频率,尤其在供气压力不足时,减少进气阀芯的开启频率可以不依赖钢瓶中的液化气而靠减压阀下型腔能所储存的液化气一次就能为发动机提供足够的气体,从而提高了驾驶性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张季梅,未经张季梅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20130071.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适用于低压喷雾引导型燃烧模式的直喷汽油机气道
- 下一篇:低熵混燃发动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