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小型汽油发动机的排气凸轮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620863.0 | 申请日: | 2010-12-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86104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06 |
| 发明(设计)人: | 韦家良;陈磊;唐海娇 | 申请(专利权)人: | 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1L1/08 | 分类号: | F01L1/08 |
| 代理公司: | 深圳市科吉华烽知识产权事务所 44248 | 代理人: | 胡吉科 |
| 地址: | 545007 广西壮***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小型 汽油 发动机 排气 凸轮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发动机设计领域,尤其涉及一种小型汽油发动机的排气凸轮。
【背景技术】
凸轮型线的设计对发动机的性能起着巨大的影响。设计凸轮型线即是设计合理的凸轮运动曲线,来控制气门的开闭以配合曲轴-活塞运动进气或排气,良好的凸轮型线能充分利用进气惯性、提高充气效率,从而改善发动机的性能。不良的凸轮型线设计会导致发动机充气效率低,功率、扭矩低,凸轮-挺柱间润滑不良,零件异常磨损,严重者甚至会导致配气机构出现飞脱和气门落座反跳现象。
现有的小型汽油发动机上使用的凸轮型线设计没有进行合理的优化,发动机升功率低、油耗高、压缩比小、性能不佳,且凸轮型线均采用开启段和关闭段对称式的设计方式,无法兼顾到发动机对于低转速和高转速不同性能的要求。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现有技术中小型汽油发动机上使用的凸轮型线设计不够优化而导致的发动机升功率低、油耗高、压缩比小等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小型汽油发动机的排气凸轮,该凸轮具有更优化的型线设计。
本发明中的小型汽油发动机的排气凸轮,该凸轮的型线包括基圆和凸轮桃,基圆的圆心与凸轮桃的径向中心重合于凸轮中心,而且基圆的两个端点分别与凸轮桃的两个端点重合,凸轮桃的两个端点分别是开启端点和关闭端点;凸轮桃上还包括缓冲段开始点、完全消除气门间隙点、气门最大升程点、气门关闭点、以及关闭缓冲段结束点;基圆的半径为16~18mm;凸轮最大升程为7~8mm;凸轮缓冲段升程为0.2~0.4mm。
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为:基圆的半径为17mm;开启端点至缓冲段开始点之间的开始角度为7°;缓冲段开始点至完全消除气门间隙点之间的开启缓冲段角度为25.5°;完全消除气门间隙点至气门最大升程点之间的气门开启段角度为57.5°;气门最大升程点至气门关闭点之间的气门关闭段角度为57.5°;气门关闭点至关闭缓冲段结束点之间的关闭缓冲段角度为25.5°;关闭缓冲结束点至关闭端点之间的结束角度为7°;气门最大升程点到凸轮中心的距离为24.55mm;凸轮最大升程为7.55mm;凸轮缓冲段升程为0.32mm。
相于现有技术,发明中的小型汽油发动机的排气凸轮,该凸轮的型线中的基圆半径设计范围为16~18mm,使得凸轮型线可以平稳过渡,在实际的发动机耐久性试验中,完全达到了发动机的设计要求,基圆半径的设计值超出16~18mm范围时,凸轮过渡段的磨损量在50μm~60μm间,而基圆半径选择在16~18mm范围时凸轮过渡段的磨损量小于50μm;凸轮型线的最大升程设计范围为7~8mm;缓冲段凸轮升程设计范围为0.2~0.4mm,可以兼顾到发动机的高、低速性能,因而可以实现发动机不同转速下性能的优化。本发明中的排气凸轮实现了最大加速度72.2mm/rad2,其飞脱速度达到了6900rpm,大于发动机最高转速6000rpm,消除了凸轮飞脱现象,并且凸轮-挺柱在实际使用过程中没有异常磨损现象,因而发动机实现了高升功率、高压缩比、低油耗、低转速高扭矩等效果,大大改善了整机的性能。
【附图说明】
图1是本发明小型汽油发动机的排气凸轮的型线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说明及具体实施方式对本发明进一步说明。
如图1所示,本发明中的小型汽油发动机的排气凸轮,其型线包括基圆1和凸轮桃2,基圆1的圆心与凸轮桃2的径向中心重合于凸轮中心14,而且基圆1的两个端点分别与凸轮桃2的两个端点重合,凸轮桃的两个端点分别是开启端点2a和关闭端点2b;凸轮桃2上还包括缓冲段开始点4、完全消除气门间隙点6(即缓冲段结束点)、气门最大升程点8、气门关闭点10、以及关闭缓冲段结束点12;基圆1的半径为16~18mm;凸轮最大升程为7~8mm;凸轮缓冲段升程为0.1~0.3mm。
本发明中基圆1的半径设计为16~18mm,相对于传统中的基圆半径选范围15~17mm,更有利于保证凸轮型线的平稳过渡、更有利于凸轮结构优化;凸轮型线的最大升程设计为为7~8mm;缓冲段凸轮升程设计为0.2~0.4mm,可以兼顾到发动机的高、低速性能,因而可以实现发动机不同转速下性能的优化。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上汽通用五菱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20863.0/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