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双极板结构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617688.X | 申请日: | 2010-12-3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4451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 发明(设计)人: | 陈晖;刘建国;严川伟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 |
| 主分类号: | H01M4/86 | 分类号: | H01M4/86;H01M8/02 |
| 代理公司: | 沈阳科苑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21002 | 代理人: | 张志伟 |
| 地址: | 110016 辽*** | 国省代码: | 辽宁;2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质子 交换 燃料电池 极板 结构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燃料电池领域,特别是涉及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的双极板结构。
背景技术
燃料电池是一种将贮存在燃料和氧化剂中化学能直接转化为电能的发电装置。当电池工作时,要连续不断地向电池内送入燃料和氧化剂,同时排出反应产物;并且还要排出废热,以维持电池工作温度的恒定。燃料电池本身只决定输出功率的大小,而贮存的能量则由燃料和氧化剂的储罐容量决定。
自燃料电池发明以来,人们已开发出碱性、磷酸型、质子交换膜型、熔融碳酸盐型和高温固体氧化物型等多种燃料电池。其中,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以其高比功率、可室温启动、快速启动等特点,成为电动车、潜艇、野外战地等多方面的优选电源。
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尚有许多问题亟待解决,其中包括双极板的流场结构、材料、加工成本等。美国专利USP 5,300,370 Apr.5,1994采用薄板迭合而成的流场板作双极板构成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该流场板分为三层,中间为导电流分隔板,两边分别置有2片花纹状沟槽的导流板。美国专利USP4,826,741 May.2,1989的双极板结构复杂,先以一片不透气而导电的薄板与亲水而透液的元件压紧,再与气体分配板配合。两片气体分配板之间插入三合一(EMA)电极组件。气体分配板朝向电极一面加工有沟槽。中国专利98114178.1公开了一种双极板结构,由三层金属板构成,中间为导电流不透气液的分隔板,两边分别为带有带条状沟槽的导流板。上述专利存在着共同的问题:导流场为带条状沟槽,不仅对材料机械性能要求高、加工难度大、成本高,而且由于加工限制,沟槽面积占双极板总面积的比例较小,反应气在电极表面不易分配均匀。
虽然一些一次成型的双极板,如中国专利01118343.8,制作工艺简单,成本较低,但不能解决带条状沟槽的导流场带来的反应气分配不均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双极板结构,解决了带条状沟槽结构反应气分配不均和加工困难的问题。
本发明的技术方案是:
一种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双极板结构,由三层构成,中间为导电流、不透气液的分隔板,分隔板的两侧分别置有导流板,导流板为具有带流道的导流板外框和多孔性导电材料的导流板内腔两部分组成,其流场由导流板外框的上下两侧流道和导流板内腔多孔材料孔隙共同组成。
所述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双极板结构,导流板外框的流道为与多孔性导电材料的导流板内腔相通的带条状沟槽。
所述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双极板结构,导流板外框采用导电或非导电材料制成。
所述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双极板结构,导流板内腔的多孔性导电材料为炭毡、石墨毡、泡沫镍、多孔不锈钢、经导电处理的海绵或硅藻土,其平均孔径为2-50μm,孔隙率为10-99%。
所述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双极板结构,导电、不透气液的分隔板为金属、石墨板、导电塑料或导电橡胶。
所述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双极板结构,分隔板和导流板外框密封,密封方式为线密封、面密封、粘结或焊接;分隔板和导流板内腔紧密接触,接触方式为粘结、热压或直接接触。
所述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双极板结构,导流板外框厚度在0.5mm~10mm之间,导流板内腔多孔性导电材料的厚度为导流板外框的1~2倍,使用时压缩至与外框同厚。
所述的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双极板结构,导流体外框和导流板内腔面积比在1∶1~1∶20之间。
本发明的特点在于:
1、本发明将传统的双极板三层结构中的分隔板两侧的导流板分为外框和内腔两部分,使两者的材料和性能可以分开考虑。内腔为多孔性导电材料,解决了带条状沟槽结构反应气分配不均和加工困难的问题。外框则由于其面积较小的特点,除选用导电材料外,也可选用非导电材料,使选材更加广泛,降低了加工难度,设计更加灵活。
2、本发明内腔的多孔性导电材料使反应气在电极表面分配更均匀。
3、由于内腔的多孔性导电材料整体作为双极板的流场,使流场的面积几乎占到电极工作面积的100%。
附图说明
图1(a)为双极板的结构示意图。
图1(b)为双极板剖面图。
图中,1分隔板;2导流板外框;3导流板内腔;4流道。
图2为本发明双极板应用于质子交换膜燃料电池后的电池性能。图中的电池位置是指电堆中从正极到负极的第1至第20个单电池。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未经中国科学院金属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17688.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石英晶片磨角机
- 下一篇:电机定子铁芯自动氩弧焊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