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用于车辆的热回收系统无效
申请号: | 201010617635.8 | 申请日: | 2010-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0759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29 |
发明(设计)人: | 安谷屋拓;深作博史;横町尚也;铃木润也;川口真广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 |
主分类号: | B60H1/00 | 分类号: | B60H1/00;H02K9/19 |
代理公司: | 北京集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27 | 代理人: | 田军锋;黄霖 |
地址: | 日本爱知***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用于 车辆 回收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用于车辆的热回收系统。
背景技术
日本专利申请公开2008-148464公开了一种用来驱动车轮的马达。该马达在该马达的壳体中具有定子芯以及转子。线圈缠绕着该定子芯,并且该转子安装在该马达的轴上。环状护套在该定子芯的相对侧、在与该线圈相邻的位置处固定于该定子芯。用于冷却线圈的油通道形成在各护套中。该护套已在其中形成用于油通道的进口和出口,并且管道连接于进口和出口。该壳体可贮存从油通道的出口流出的油。在该壳体的底部连接另一管道。在该管道中连接使油循环的泵以及用于储存油的贮存箱。
然而,在上述马达中,从线圈中通过油回收的热仅被浪费而没有用于空气调节或用于改进车辆的燃料效率。
在此以前,为了有效地利用被浪费的热,可经管道将热交换器连接于马达,以便在已加热的油与任何其它介质之间进行热交换,由此形成热回收系统。如果空气用作热交换中要被加热的介质,那么空气可用于空气调节。
在上述马达中,护套布置为与线圈相邻,但护套中的油不与该线圈直接接触。因此,该线圈的热并未有效地传导给油,并且该线圈的热并未有效地回收。对于代替马达的发电机,这个问题是真实的。
在上述马达中,没有提供用于使壳体绝热的绝热体,从而使油的热从壳体消散出。如果马达与前述热交换器一起使用,由该马达或发电机生成的热不能有效地传递到该热交换器。
已根据上述问题做出的本发明旨在提供一种热回收系统,其收集电动旋转装置的热并将所收集的热有效地传递至热交换器。
发明内容
一种热回收系统包括电动旋转装置、热交换器、管道以及贮存器。电动旋转装置具有定子芯以及壳体。定子芯缠绕有线圈。热交换器在第一热介质与第二热介质之间提供热交换。第一热介质与线圈接触并从线圈吸收热。管道将电动旋转装置连接于热交换器并且经由该管道传输第一热介质。在壳体中形成贮存器并在该贮存器中储存第一热介质。电动旋转装置具有绝热体部。绝热体部防止第一热介质的热消散到壳体外部。
附图说明
通过参考下文的目前优选实施方式的说明以及附图,可最好地理解本发明及其目的和优点,在所述附图中:
图1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热回收系统的构造的纵向剖视图;
图2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热回收系统的一部分的局部放大纵向剖视图;
图3也是局部放大纵向剖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热回收系统的另一部分;
图4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一优选实施方式的热回收系统的构造的放大部分的正视图;
图5是类似于图4的正视图,但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二优选实施方式的热回收系统;
图6是类似于图4的正视图,但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三优选实施方式的热回收系统;
图7是类似于图2的纵向剖视图,但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四优选实施方式的热回收系统;
图8是类似于图2的纵向剖视图,但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五优选实施方式的热回收系统;
图9是类似于图3的纵向剖视图,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六优选实施方式的热回收系统;
图10是类似于图3的纵向剖视图,但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七优选实施方式的热回收系统;
图11是类似于图3的纵向剖视图,但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八优选实施方式的热回收系统;
图12是类似于图3的纵向剖视图,但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九优选实施方式的热回收系统;
图13是类似于图2的纵向剖视图,但示出了热回收系统的参考示例;
图14是类似于图2的纵向剖视图,但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优选实施方式的热回收系统;
图15是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一优选实施方式的热回收系统的一部分的局部放大纵向剖视图;
图16是类似于图15的局部放大纵向剖视图,但示出了根据本发明的第十二优选实施方式的热回收系统。
具体实施方式
参考图1至图4,下文将描述用于车辆的根据本发明的第一实施方式的热回收系统。
参考图1,该热回收系统包括作为电动旋转装置的马达1、热交换器2以及管道3A、3B。管道3A、3B将马达1连接于热交换器2并且使作为第一热交换介质的油O能够在马达1与热交换器2之间流动。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未经株式会社丰田自动织机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17635.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益生菌对发生环境改变及生物学改变的人和动物的作用
- 下一篇:吸收性物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