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连续退火炉烟气余热第二次回收利用的方法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608936.4 | 申请日: | 2010-12-28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12169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13 |
| 发明(设计)人: | 石祥;于海;陈元元;郑剑辉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冶南方(武汉)威仕工业炉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27D17/00 | 分类号: | F27D17/00;C21D1/26 |
| 代理公司: | 湖北武汉永嘉专利代理有限公司 42102 | 代理人: | 唐万荣 |
| 地址: | 430223 湖北省武*** | 国省代码: | 湖北;42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连续 退火炉 烟气 余热 第二次 回收 利用 方法 | ||
1.连续退火炉烟气余热第二次回收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将连续退火炉烟气余热第一次回收利用后的低温烟气通过第二次回收利用系统的换热器与对退火炉水冷辊进行冷却后的冷却回水进行热交换,所述冷却回水经过换热器进行热交换升温后送入清洗段使用。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退火炉烟气余热第二次回收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低温烟气的温度为380~420℃。
3.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连续退火炉烟气余热第二次回收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二次回收利用系统包括冷却回水管(1)、储水箱(2)、补新水管(3)、电磁阀(4)、液位传感器(5)、第一输入水管(6)、第一止回阀(7)、第一水泵(8)、第一阀门(9)、换热器(14)、第三阀门(16)、输出水管(19)、第四阀门(21)、烟气输入管(25)、烟气输出管(27);冷却回水管(1)的输入端接对退火炉水冷辊进行冷却后的冷却回水,冷却回水管(1)的输出端与储水箱(2)相连通,补新水管(3)的输入端接补充水源,补新水管(3)的输出端与储水箱(2)相连通,补新水管(3)上设有电磁阀(4),储水箱(2)上设有液位传感器(5);第一输入水管(6)的输入端与储水箱(2)相连通,第一输入水管(6)的输出端与换热器(14)的水介质输入口相连通,第一输入水管(6)上依次设有第一阀门(9)、第一水泵(8)、第一止回阀(7)、第三阀门(16),第一阀门(9)靠近储水箱(2),第三阀门(16)靠近换热器(14);输出水管(19)的输入端与换热器(14)的水介质输出口相连通,输出水管(19)的输出端与用于清洗段使用的热水清洗槽(27)相连通,输出水管(19)上设有第四阀门(21),第四阀门(21)靠近换热器(14);烟气输入管(25)的输入端接连续退火炉烟气余热第一次回收利用后的低温烟气,烟气输入管(25)的输出端与换热器(14)的烟气介质输入口相连通,换热器(14)的烟气介质输出口接一烟气输出管(27)。
4.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续退火炉烟气余热第二次回收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阀门(9)的输入端与第一止回阀(7)的输出端并联一第二输入水管(10),第二输入水管(10)上依次设有第二阀门(13)、第二水泵(12)、第二止回阀(11),第二阀门(13)靠近储水箱(2)。
5.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续退火炉烟气余热第二次回收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输入水管(6)与输出水管(19)之间连接一旁通管(17),旁通管(17)上设有旁通阀(18)。
6.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续退火炉烟气余热第二次回收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第一输入水管(6)上接有第一排放管,第一排放管的输入端位于换热器(14)的水介质输入口与第三阀门(16)之间,第一排放管上设有第一排放阀(15);输出水管(19)上接有第二排放管,第二排放管的输入端位于换热器(14)的水介质输出口与第四阀门(21)之间,第二排放管上设有第二排放阀(20)。
7.根据权利要求3所述的连续退火炉烟气余热第二次回收利用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的储水箱(2)的底部与第三排放管(22)的输入端相连通,第三排放管(22)的输出端接排水沟,第三排放管(22)上设有第五阀门(23),第五阀门(23)靠近储水箱(2);储水箱(2)的溢流口接溢流管(24)的输入端,溢流管(24)的输出端与第三排放管(22)相连通。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冶南方(武汉)威仕工业炉有限公司,未经中冶南方(武汉)威仕工业炉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08936.4/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冲击磨料磨损试验机
- 下一篇:准连续可变距式测高器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