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株能防治马铃薯青枯病的拮抗菌及其微生物有机肥料有效

专利信息
申请号: 201010608565.X 申请日: 2010-12-28
公开(公告)号: CN102174428A 公开(公告)日: 2011-09-07
发明(设计)人: 沈其荣;丁传雨;陈巍;杨兴明 申请(专利权)人: 南京农业大学;江苏新天地生物肥料工程中心有限公司
主分类号: C12N1/20 分类号: C12N1/20;C05G3/02;C05F17/00;C12R1/125
代理公司: 南京经纬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32200 代理人: 张素卿
地址: 21009*** 国省代码: 江苏;32
权利要求书: 查看更多 说明书: 查看更多
摘要:
搜索关键词: 一株能 防治 马铃薯 青枯病 拮抗 及其 微生物 有机肥料
【说明书】:

一、技术领域

发明涉及一株能防治马铃薯青枯病的拮抗菌及其微生物有机肥料,属于农业集约化生产技术,专用于防治马铃薯青枯病问题。

二、背景技术

马铃薯青枯病是由茄科劳尔氏菌(Ralstonia solanacearum) 侵染所致,是一种细菌性土传病害,在高温、高湿、多雨的条件下容易发生,主要分布于热带、亚热带和温带地区,一旦发生就难以控制,往往造成作物大面积死亡甚至绝收,是许多作物生产的主要限制因素。马铃薯在世界各地均有栽培,马铃薯青枯病已成为影响马铃薯高产的主要障碍。在印度,青枯病可使马铃薯产量损失24%~83%;在越南的河内,马铃薯因青枯病造成的产量损失可达15%~20%。马铃薯青枯病也是我国福建、云南等南方马铃薯产区的主要细菌性病害,每年因此造成的产量损失大约在10%~15% ,发病严重的地块产量损失可达80%乃至绝收。目前国内外对其防治方法多种多样,但由于这种病原体在环境中变异较多,加之该菌传播途径多,寄主范围广,尚没有一种比较好的防治方法。

另一方面,水稻、小麦、玉米、油菜等作物秸秆就地焚烧、规模化养殖后的畜禽粪便随地弃置等,使大量的养分资源流失于土壤-植物系统之外,不仅严重污染了环境,也极大地浪费了能作为有机肥和生物有机肥生产原料的有机物资源,不利于我国农业的可持续发展。如何将从土壤中因作物收获而取走的营养元素最大限度地归还到土壤中去,唯一的途径就是将这些固体有机废弃物制成商品有机肥料再施入土壤。将这些固体有机废弃物经过高温发酵合成高品位的有机堆肥,再用作功能菌的载体,制成功能明确的微生物有机肥料,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三、发明内容

1. 技术问题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研制一种能防治马铃薯青枯病的微生物有机肥料,有效防治马铃薯青枯病,使大量的马铃薯连作障碍土壤得到生物修复,确保集约化农业的顺利发展。

技术方案

一株能克服或消除连作马铃薯青枯病的拮抗菌I-23,属于枯草芽孢杆菌(Bacillus subtilis)。保藏日期 2010年9月14日,保藏号为CGMCC NO.4159 ;地址:北京市朝阳区北辰西路1号院3号,中国科学院微生物研究所,中国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委员会普通微生物中心(CGMCC)。

I-23的主要生物学特性为:革兰氏染色阳性G+,细胞为杆状,芽孢中生,过氧化氢酶阳性,淀粉水解阳性,V.P反应阳性,甲基红试验阴性,纤维素分解阴性,明胶水解阳性,硝酸盐还原阳性,吲哚试验阳性,不能利用柠檬酸盐,能产氨,发酵葡萄糖产酸产气,发酵木糖、L-阿拉伯糖、甘露糖只产酸。

用上述能防治马铃薯青枯病的I-23所生产的微生物有机肥料中拮抗菌含量达1×108 cfu·g-1以上,全氮含量为4~5%(90%以上为有机氮),总氮磷钾养分为6~10%、有机质含量为30~35%。其生产方法包括:

1)将拮抗菌I-23分别接种到改良牛肉膏液体培养基,进行发酵生产,发酵生产的条件为:培养温度范围30~35℃,搅拌速度为180~300 rpm,发酵中后期形成芽孢,使发酵液中含菌或芽孢量≥1×1010 cfu·ml-1。所用改良牛肉膏培养液配制方法为:牛肉膏2g、玉米粉5g、麸皮5g、土豆淀粉5g、NaCl 5g,定容至1000 ml,pH值调至7.2-7.4,121℃灭菌20 min。

2)将拮抗菌I-23与腐熟后的猪粪堆肥和菜粕微生物酶解物的混合物进行固体发酵,每吨固体有机物料中加入拮抗菌液50L,固体发酵过程中每天翻堆1次,使固体发酵温度不超过50℃,一般发酵5天后结束,使拮抗菌含量达到1×108 cfu·g-1以上,获得拮抗菌I-23的微生物有机肥。该种微生物有机肥在温度不超过60℃的条件下干燥至含水量低于30%,包装出厂即为防治马铃薯青枯病的微生物有机肥料。其中:

腐熟后的猪粪堆肥:发芽指数为98%以上,有机质质量比含量≥35%,有机氮质量比含量为1.2-2%,含水量质量比25-30%。

下载完整专利技术内容需要扣除积分,VIP会员可以免费下载。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农业大学;江苏新天地生物肥料工程中心有限公司,未经南京农业大学;江苏新天地生物肥料工程中心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08565.X/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专利文献下载

说明:

1、专利原文基于中国国家知识产权局专利说明书;

2、支持发明专利 、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升级中);

3、专利数据每周两次同步更新,支持Adobe PDF格式;

4、内容包括专利技术的结构示意图流程工艺图技术构造图

5、已全新升级为极速版,下载速度显著提升!欢迎使用!

请您登陆后,进行下载,点击【登陆】 【注册】

关于我们 寻求报道 投稿须知 广告合作 版权声明 网站地图 友情链接 企业标识 联系我们

钻瓜专利网在线咨询

周一至周五 9:00-18:00

咨询在线客服咨询在线客服
tel code back_to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