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转向抓杯系统有效
申请号: | 201010600309.6 | 申请日: | 2010-12-22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303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04 |
发明(设计)人: | 刘霞;李政德 | 申请(专利权)人: | 苏州澳昆智能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B65B35/58 | 分类号: | B65B35/58 |
代理公司: | 昆山四方专利事务所 32212 | 代理人: | 盛建德 |
地址: | 215300 江苏省苏州市昆***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转向 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奶茶装箱机构,特别涉及一种转向抓杯系统。
背景技术
目前奶茶生产过程中,封装好的奶杯从流水线上流过,装箱人员需要先手动将一杯杯正反对调排列,然后将奶杯按照正反间隔排列的模式放入包装箱,在实际操作过程中经常有奶杯碰伤和排列错误等现象发生,且工作效率低,还需要耗费大量人工。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上述缺陷,本发明提供一种转向抓杯系统,该转向抓杯系统结构简单、奶杯反向速度快、排列整齐。
本发明为了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是:一种转向抓杯系统,该转向抓杯系统固设于流水线上方,转向抓杯系统包括定位架、旋转动力装置、旋转体、第一气管、第二气管、吸盘、纵向升降装置、水平调节装置、滑轨和承载框架,以使用方向为基准,滑轨固设于流水线上方,定位架沿滑轨轴向能够滑动定位于滑轨上,水平调节装置的运动端与定位架固连,水平调节装置的固定端相对滑轨位置固定设于流水线上方,纵向升降装置的固定端固设于定位架上,纵向升降装置的运动端下端与承载框架固连,若干旋转体呈线性排列能够转动设置于承载框架上,一对旋转动力装置沿旋转体排列方向相向对称设于承载框架两侧,该对旋转动力装置分别能够带动相邻的旋转体发生反向旋转,第一、二气管分别间隔固设于旋转体下方,第一、二气管下端均设有吸盘,其中第一气管长度小于第二气管长度设定值,第二气管长度能够自动调节。工作时,奶杯同向平躺着从流水线流过来,纵向升降装置下降,第一、二气管下端的吸盘分别吸住奶杯侧壁,然后纵向升降装置上升,第二气管自动伸长,第一、二气管下端的奶杯呈现纵向高度高低间隔排列装态,接着一对旋转动力装置开始动作带着旋转体发生旋转,使得相邻两旋转体发生反向旋转九十度,也就使第一、二气管下端的奶杯发生反向旋转九十度,相邻的奶杯就呈现正反排列状态,由于第一、二气管下的奶杯纵向高度不同,不会发生碰撞干涉现象,然后水平调节装置带动定位架沿滑轨轴向滑动,使得奶杯到达设定位置上方,此时纵向升降装置下降同时吸盘松开奶杯,将奶杯正反排列到预定位置上。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该对旋转动力装置分别能够带动相邻的旋转体发生反向旋转的结构为:旋转动力装置包括一动力件、一连接杆和一旋转块,动力件能够提供连接杆沿旋转体排列方向的运动动力,连接杆与若干旋转块一端铰接,若干旋转块另一端分别与相间隔设置的旋转体固连,动力件使得连接杆沿旋转体排列方向运动,连接杆就带动旋转块一端也发生该方向的运动,由于旋转块另一端与旋转体固连,旋转块一端就发生绕旋转体轴线的转动,这样就使得旋转体绕自身轴线旋转,能实现该功能的结构还有其他很多种,例如齿轮齿条结构,链轮链条结构等,都是本领域内技术人员能够想得到的。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动力件能够提供连接杆沿旋转体排列方向的运动动力的结构为:动力件为气缸,气缸体与承载框架铰接,气缸活塞杆与连接杆铰接,气缸活塞杆伸出,推动连接杆,使其具有沿旋转体排列方向运动趋势,由于连接杆与旋转块铰接,而旋转块一端只能绕另一端旋转,就使得气缸的活塞杆发生绕汽缸体铰接点的摆动,这样气缸活塞杆的伸缩就最终导致旋转体的旋转;当然动力件也可以是油缸,油缸的缸体与承载框架铰接,油缸活塞杆与连接杆铰接;还可以是电机带动凸轮结构旋转,凸轮结构紧顶连接杆;也可以是气缸、油缸或者凸轮结构上设有凸起,连接杆上设有条形孔,凸起插置于条形孔内,同样能实现动力件带动连接杆运动进而带动旋转块绕旋转体中心旋转的功能。
作为本发明的进一步改进,所述第二气管长度能够自动调节的结构为:第二气管包括套管和内管,内管活动插置于套管内,套管侧壁上设有纵向的开孔,内管外侧壁上设有径向向外的定位销,定位销能够滑动插置于套管的纵向开孔内,当第二气管上的吸盘碰到奶杯后,内管受到奶杯的纵向止顶力量而自动向上收缩,当纵向升降装置带着承载框架向上运动时,内管失去纵向的止顶力量,其在自身重力的带动下又自行向下运动伸出套管,该种结构考内管自身重力自行调节,结构简单,使用方便可靠,当然,除了该种结构,还有许多其他结构也能够实现第二气管长度自动调节功能,如在第二气管上端设有一弹簧,当第二气管受到奶杯纵向止顶力量时,弹簧压缩第二气管下端到承载框架的距离就减小了,当第二气管下端失去纵向止顶力后,弹簧在自身弹力作用下复位将第二气管顶出,同样实现了第二气管长度的自动调节功能,当然还有其他结构,都是本领域技术人员根据本发明能够想到的。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苏州澳昆智能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未经苏州澳昆智能机器人技术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600309.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氟化石墨烯的制备方法
- 下一篇:一种混合动力汽车的起动方法及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