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粗铅精炼脱除砷、锑、铜的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98883.2 | 申请日: | 2010-12-21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110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13 |
发明(设计)人: | 张伟;陈顺;窦传龙;张德晶;匡立春;卢鹏龙;李正明 | 申请(专利权)人: | 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C22B13/06 | 分类号: | C22B13/06 |
代理公司: | 株洲市奇美专利商标事务所 43105 | 代理人: | 刘国鼎 |
地址: | 412004 湖*** | 国省代码: | 湖南;43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精炼 脱除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铅的生产方法,特别涉及一种粗铅精炼脱除砷、锑、铜的方法。
背景技术
砷锑是铅精矿中常见的伴生金属,一般Sb含量为0.4~0.6%,As为0.5~0.6%,在铅冶炼过程中,铅精矿经过配料烧结、鼓风炉还原熔炼后,其中68%的锑进入粗铅。粗铅中的锑在铅电解时主要起着改善阳极泥的结构,固定阳极上阳极泥不脱落,从而起骨架作用。粗铅阳极含锑有一定的要求,含Sb<0.3%时,阳极泥附着强度低,很容易散碎脱落而进入铅电解液中;含Sb>1%时,会使铅电解液含铅离子浓度下降,阳极泥增厚增硬,造成阳极钝化,洗刷铅阳极时,阳极泥不易脱落,造成洗刷阳极板困难,从而影响铅电解的正常生产。铅冶炼厂对粗铅阳极含Sb量一般要求为0.4~0.8%。
近年来随着铅原料进入铅系统的砷锑铜含量的不断增大,粗铅中砷锑铜含量越来越高,一般粗铅中Sb:0.9~1.5%,As:0.4~0.8%,Cu:>0.1%,使铅电解生产存在许多问题,铅阳极泥增厚增硬不脱落,洗刷阳极需要用铁铲铲掉阳极泥,在这种情况下,必须进行粗铅精炼脱除砷锑铜。
另外,随着再生铅的回收利用逐年增加,再生铅生产成本比原生铅低38%,再生铅能耗仅为原生铅的25.1~31.4%,每生产一吨再生铅,可节约1360千克标煤,减排固废98.7吨,节水2.08吨,减排二氧化硫0.66吨。我国再生铅生产企业达数百家,2008年再生铅产量占铅生产总量的26%,约为85万吨左右。再生铅的生产原料中一般都含有砷锑铜元素,在再生铅的冶炼过程中,大部分砷锑铜进入粗铅中,在后续工序中必须从粗铅中把砷锑铜脱除掉,以满足精铅的标准要求。
传统的从粗铅中脱除砷锑的方法有氧化精炼和碱性精炼两种。氧化精炼是根据氧对砷锑的亲和力大于对铅的亲和力,而使砷锑优先氧化成As2O3、Sb2O3,并与PbO结合成3PbO·As2O3和PbO·Sb2O3形成浮渣除去。碱性精炼是用碱金属化合物(NaNO3、NaOH和NaCl)的混合物作为砷锑的氧化剂,砷锑氧化生成Na3AsO4、Na3SbO4造渣,从而除去砷锑。传统的从粗铅中脱除Cu的方法有加硫除铜和熔析除铜。加硫除铜是基于硫对铜的亲和力大于对铅的亲和力,加硫后形成CuS化合物变成浮渣而除去铜;熔析除铜是基于低温(326℃)时,铅液中铜的溶解度为0.06%,而含铜量高的铅液冷却时,铜呈固熔体状态析出而除去铜。但氧化精炼温度一般为800℃~900℃,铅挥发严重。碱性精炼需要加入大量的NaOH、NaNO3,在操作过程中形成碱雾和NOX气体,加硫除铜时会产生SO2气体。这些方法都存在除砷锑铜效果差,操作时间长,环境污染严重等问题。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粗铅精炼脱除砷、锑、铜的方法,它采用向熔融的粗铅熔体中加入Al或Al合金块(粒或粉)的方法,使Al与粗铅中的砷、锑、铜形成AsAl、SbAl、和CuAl2等化合物上浮至铅熔体表面形成浮渣而脱除砷、锑、铜,而Al不溶于Pb中,产出满足下道工序要求的铅锭。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为:一种粗铅精炼脱除砷、锑、铜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以下步骤:
A、将粗铅锭装入敞口的熔铅锅中,加热熔化升温到450-850℃,使铅熔化成铅液;
B、把铝或铝合金投入到步骤A得到的铅液中,搅拌,使铝或铝合金与铅液充分混合并产生浮渣上浮至铅液表面;
C、捞渣,将步骤B产出的浮渣经再搅拌后捞尽,得到除砷、锑、铜的铅液;
D、铸锭,将步骤C得到的除杂铅液铸锭,得到除砷、锑、铜的铅锭。
所述的加热方式为电加热或燃气加热或固体燃料加热或电感应加热。
所述的敞口熔铅锅为铁质锅或粘土石墨坩锅或炉膛的熔池。
所述的粗铅锭升温的温度范围为450℃~850℃。
所述搅拌时间为10~100min。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未经株洲冶炼集团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98883.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记录介质、再现装置和集成电路
- 下一篇:录像重放装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