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半导体管芯与导电柱的形成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97704.3 | 申请日: | 2010-12-1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315188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1-11 |
发明(设计)人: | 吕文雄;郑明达;林志伟;何明哲;刘重希 | 申请(专利权)人: | 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 |
主分类号: | H01L23/488 | 分类号: | H01L23/488;H01L23/48;H01L21/60 |
代理公司: | 隆天国际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72003 | 代理人: | 张浴月;刘文意 |
地址: | 中国台***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半导体 管芯 导电 形成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半导体的封装工艺,尤其涉及一种倒装芯片封装中的导电柱的结构及其形成方法。
背景技术
在半导体元件的封装中,倒装芯片技术扮演重要角色。倒装芯片微电子组装含有基板(如电路板)与倒装电子构件之间的直接电性连接,其内连线采用焊料凸块。倒装芯片封装的优点在于尺寸缩小、效能提高、以及封装芯片的可挠性,因此倒装芯片封装的成长速度远高于其他封装方法。
近来发展的铜柱技术中,采用铜柱而非焊料凸块将电子构件连接至基板。铜柱的间距较小,其短路桥接的可能性较低,可降低电路的电容负载并提高电子构件的操作频率。
然而,应力可能沿着铜柱与用以接合电子构件的焊料之间的界面造成碎裂。上述碎裂会造成漏电流,将造成严重的可信度问题。应力也可能沿着底填材料与铜柱之间的界面造成底填碎裂。底填碎裂会传递至下方基板的低介电常数的介电层。
综上所述,目前亟需改良铜柱的结构与形成方法以应用于半导体晶片,使其具有强大的电性效能。
发明内容
为了克服现有技术存在的缺陷,本发明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半导体管芯,包括基板;接合垫位于基板上;导电柱位于接合垫上,导电柱具有上表面、边缘侧壁、与高度;盖层位于导电柱的上表面上,并沿着导电柱的边缘侧壁延伸长度;以及焊料位于盖层的上表面上。
本发明另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半导体管芯,包括基板;接合垫位于基板上;保护层位于焊料垫与基板上,开口具有第一开口;缓冲层位于保护层上,缓冲层具有第二开口,其中第一开口与第二开口形成组合开口,且组合开口具有侧壁并露出部分接合垫;凸块下冶金层衬垫组合开口的侧壁,位于缓冲层顶部上,并接触露出的部分接合垫;导电柱位于凸块下冶金层上,导电柱具有上表面、边缘侧壁、与高度;盖层位于导电柱的上表面上,并沿着导电柱的边缘侧壁延伸长度;以及焊料位于盖层的上表面上。
本发明又一实施例提供一种导电柱的形成方法,包括:形成接合垫于基板上;形成凸块下冶金层于接合垫上;形成图案化光致抗蚀剂层于凸块下冶金层上,图案化光致抗蚀剂层具有孔洞露出部分凸块下冶金层;将导电材料填入部分孔洞以形成导电柱于凸块下冶金层上,其中导电柱具有上表面、边缘侧壁、与高度;将盖层填入导电柱的上表面上的部分孔洞中,其中盖层沿着导电柱的边缘侧壁延伸长度;将焊料填入盖层的上表面上的部分孔洞中;以及移除图案化光致抗蚀剂层。
本发明可以改良铜柱的结构与形成方法以应用于半导体晶片,使其具有强大的电性效能。
附图说明
图1-图8是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形成半导体结构的工艺中不同步骤的结构剖视图。
【主要附图标记说明】
H~导电柱高度;L~长度;101~基板;103~内连线层;105~第一保护层;107~保护垫;108、114~侧壁;109~第二保护层;111~开口;113~缓冲层;115~组合开口;117~凸块下冶金层;119~光致抗蚀剂层;121~孔洞;123~导电柱;125~导电柱上表面;127~导电柱边缘侧壁;129~盖层;131~焊料;133~构件;135~底填材料
具体实施方式
下列说明中的实施例将公开如何形成并使用半导体结构。然而必需理解的是,这些实施例提供多种可行的发明概念,并可应用于多种特定内容中。特定实施例仅用以说明形成及使用实施例的特定方式,并非用以局限本发明的范围。
图1至图8是本发明一个或多个实施例中,形成半导体结构的工艺中不同步骤的结构剖视图。以下的“基板”指的是半导体基板,其上形成有多种层状结构与集成电路构件。基板的组成可为硅或半导体化合物如砷化镓、磷化铟、硅锗合金、或碳化硅。层状结构可为介电层、掺杂层、金属层、多晶硅层、和/或将某层连线至其他一层或多层的通孔插塞。集成电路构件可为晶体管、电阻、和/或电容。基板可为晶片的一部分,且晶片含有多个半导体管芯形成于基板表面上,其中每一管芯含有一个或多个集成电路。多个半导体管芯之间隔有切割线(未图示)。后续工艺步骤将施加于基板表面上的一个或多个半导体管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台湾积体电路制造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97704.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