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低电阻的热电材料及其制备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84138.2 | 申请日: | 2010-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64306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5-23 |
发明(设计)人: | 陈信文;吴欣洁 | 申请(专利权)人: | 陈信文 |
主分类号: | C01B19/00 | 分类号: | C01B19/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元本知识产权代理事务所 11308 | 代理人: | 秦力军 |
地址: | 中国*** | 国省代码: | 中国台湾;7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电阻 热电 材料 及其 制备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热电材料,特别涉及一种低电阻的银-碲-锑热电材料。
背景技术
热电材料是一种可将热能与电能直接且可逆转换的固态材料,于公元1821年由德国科学家Seebeck所发现。透过将金属铜与铋连接成一回路,并在回路两端施以温度差(ΔT),即会有电位差(ΔV)产生,而不同的材料对温度差所产生的电位差即定义为Seebeck常数(S=ΔV/ΔT),这也成为后来热电发电机与热电偶(thermocouple)的工作原理。在公元1835年,Peltier将不同的金属接合成回路,并通以电流,即可制造一接点放热、另一接点吸热的现象,而这也成为热电致冷器(thermoelectric cooler)的工作原理;而后在公元1851年,物理学家Thomson建立了热电理论的基础,并由实验证实了第三种热电效应的存在(Thomson effect),即在导体或半导体所形成的回路两端通以电流或施予一定的温度差,即会在此半导体或导体造成吸热或放热的现象。
热电发展迄今一百多年,如何得到较佳的热电材料转换效率,一直是此材料能否具实用性的重点。直至1954年,Goldsmid和Douglas等人将半导体材料应用在热电致冷器上,并成功的将致冷温度降至0℃,此热电转换效率的大幅进步也引起1960年代的研究热潮。但在往后的30年间,热电效率效率的提升又再度的陷入了瓶颈,直到1990年代后,多种新型的材料开发、对旧有材料的重新检视等才又再度活跃了此领域的研究。热电材料常涉及多元系统,其复杂的组成范围及合成条件常限制其应用性;开发新热电材料与开拓热电组件应用,是目前热电议题的主流。
热电材料的发展中以热电优值(z=S2/κρ,S为Seekbeck常数,κ为热传导系数,ρ为电阻率)的提高,更是开发新热电材料的重点。目前商业化应用的热电材料为p型半导体Bi2Te3,其热电优值约为1。Hsu等人(Science,Vol.303,pp.818-821,2004)发表了高效率热电材料AgPbmSbTe2+m的研究,并指出纳米结构有助于增加热电转换效率,且其热电优值于800K下可高达2.2。因此,如何进一步制造出具有高热电优值之热电材料,成了亟待解决的课题之一。
发明内容
银-碲-锑(Ag-Sb-Te)为目前热电材料中非常值得投入探讨与深入了解的材料系统,其三元化合物AgSbTe2,为低热传导系数、高热电转换率(热电优值约为1.4)的p型半导体,但其高电阻率及易脆性质使其应用性大受影响。
因此,本发明的目的之一即是提供一种低电阻的银-碲-锑热电材料。
为解决现有技术问题本发明一方面提供一种低电阻的热电材料,其组成元素至少包括银、碲及锑,其中银、碲及锑的组成摩尔比例为1∶2.43~3.29∶2.18~2.96,其中所述的热电材料在室温下的电阻率系低于0.1Ωcm。
其中,所述的热电材料的银、碲及锑的组成摩尔比例为1∶2.55~3.15∶2.31~2.83。
其中,所述热电材料微结构的晶粒尺寸平均小于1000纳米。
特别是,所述热电材料微结构的晶粒尺寸平均小于500纳米。
其中,所述银、碲及锑占所述热电材料组成总重量90%以上。
其中,所述热电材料在室温下的电阻率系低于0.01Ωcm。
同时,本发明另一方面提供一种低电阻的热电材料的制备方法,包括如下步骤:
(A)提供至少包括银、碲及锑元素的初始材料,其中所述银、碲及锑的组成摩尔比例为1∶2.43~3.29∶2.18~2.96;
(B)将所述初始材料置于真空环境中,以至少高于500℃的温度进行熔融;
(C)进行降温冷却后形成该热电材料;其中所述热电材料在室温下的电阻率系低于0.1Ωcm。
其中,步骤(B)中熔融的温度为800℃,熔融时间为24小时。
其中,步骤(C)是以1℃/min的降温速率降至550℃,并在此温度下退火120小时后再以冷水快速淬冷。
特别是,步骤(C)是将合金快速淬冷后,置于650℃的高温炉中退火120小时后再以冷水快速淬冷。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陈信文,未经陈信文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84138.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制冷循环装置
- 下一篇:光收发器和光纤陀螺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