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密封结构零件的检漏方法无效
申请号: | 201010583256.1 | 申请日: | 2010-12-10 |
公开(公告)号: | CN102564709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7-11 |
发明(设计)人: | 吴东旭;王祥 | 申请(专利权)人: | 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第六三一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G01M3/22 | 分类号: | G01M3/22 |
代理公司: | 西安智邦专利商标代理有限公司 61211 | 代理人: | 商宇科 |
地址: | 710068 *** | 国省代码: | 陕西;6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密封 结构 零件 检漏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密封结构零件的检漏方法。
背景技术
油冷机箱通常内部有许多流体通道,零件为密封结构,该密封结构的零件的内部要求耐压25公斤,零件之间多用密封圈互相连接,构成油冷循环系统,外部接头用螺纹连接,使用时要求保证无任何泄露,防止内腔充注的液体泄露,检测漏点十分重要。
目前常用的检漏方式是采用气泡检漏、水压检漏等方式。
气泡检漏时一般适用于能承压5at的较小容器或管道,气泡检漏法是在被检件内充入一定压力的示漏气体后放在液体中,气体通过漏孔进入周围的液体形成气泡,气泡形成的地方就是漏孔所在的位置,根据气泡形成的速率、气泡大小以及所用的气体和液体的物理性质,可以大致估算出漏孔的漏率,这种方法属于压力检漏法。它适用于允许承受正压的容器,在被检件中充入干燥空气(一般不宜采用管道压缩空气,因为其中含有的灰尘、油蒸汽等污染物太多),然后将其放入清洁的水槽中,当有漏孔存在时,气体就会通过漏孔逸出形成气泡,直接指示漏孔所在位置。根据形成气泡的大小(直径d)、速率(每秒钟形成气泡的个数n)、和充入气体的压力(Pair),还可粗略算出漏率的大小。
目前所用气泡法,要考虑到人眼能看的气泡直径为d=0.5mm。用肉眼观察时,一般会出现三种情况:第一种是出现的气泡小,形成速率均匀,气泡持续时间长,其漏率范围大约为10-5~10-2Pa.m3s-1。第二种是出现随机的大小气泡混合现象,其漏率范围大约为10-2~10-1Pa.m3s-1。第三种是出现的气泡大,形成速率快,持续时间短的现象,其漏率范围大约为10-1~1Pa.m3s-1。
对于气压检漏而言,其主要采用气路耐压试验,以具体实施例而言,在使用时,首先联通气路,(氮气瓶)开启阀门,箭头所示开方向,高压表指示10Mpa;开启旋钮,箭头所示+方向,低压表指示1Mpa;调整压力,待泄压后重新调整系统压力;观察快速接头是否有气泡出现;零件沉入水中进行保压试验;排水、70度烘干一小时。如果是整体钎焊机箱,则将整体钎焊机箱沉入水中,充入5公斤氮气,观察有没有气泡出现。这种水压检漏的缺点是不能发现流道是否畅通。
对于水压检漏而言,设备为手动试压泵,型号SV-6,额定压力5MPa,额定流量26ml/次;在使用时,先将模块灌满水,排除空气,再手动加压25公斤,保压观察有没有泄露出现,这样的软管膨胀非常厉害,接头脱开容易伤人,使用起来非常不方便。
目前的这几种检漏方式对零件耐压检测非常有效,如果零件构成循环系统,每动一处,都要进行最新检漏,检漏方式繁琐,对于油冷机箱整体检漏十分麻烦,因为油水不能混合使用,要求反复清洗,特别是电子装配完成以后,难度更大。
发明内容
为了解决背景技术中存在的上述技术问题,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可直接反应漏检率、检漏精确、简化检漏过程以及使用方便的密封结构零件的检漏方法。
本发明的技术解决方案是: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密封结构零件的检漏方法,其特殊之处在于:所述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将待检零件接入氦质谱检漏仪;
2)对待检零件和氦质谱检漏仪抽真空;
3)对待检零件喷吹氦气;
4)根据氦质谱检漏仪输出仪表的指示情况对待检零件进行密封检验。
上述氦质谱检漏仪在使用前将其抽至真空状态。
上述步骤4)中氦质谱检漏仪输出仪表的指示情况是中质谱检漏仪输出仪表是否进行偏转。
上述步骤4)中对待检零件进行密封检验的标准是:
判断氦质谱检漏仪输出仪表是否有指示,若有指示,则待检零件被喷吹氦气的部位密封不严;若没有指示,则待检零件被喷吹氦气的部位密封严实。
上述质谱检漏仪输出仪表偏转的大小确定检出漏孔的漏率的大小。
上述氦质谱检漏仪是采用检漏灵敏度不低于1.33×10-10Pa.L/s的氦质谱检漏仪。
本发明的优点是: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第六三一研究所,未经中国航空工业集团公司第六三一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83256.1/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