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冷却系统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576232.3 | 申请日: | 2010-12-01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486115A | 公开(公告)日: | 2012-06-06 |
| 发明(设计)人: | 陈胜;周新华;刘福平;杨亘荣;刘金波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F01P7/16 | 分类号: | F01P7/16;F01P3/18;F01P5/02 |
| 代理公司: | 北京润平知识产权代理有限公司 11283 | 代理人: | 南毅宁;周建秋 |
| 地址: | 102206***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冷却系统 | ||
技术领域
本申请涉及一种汽车冷却系统。
背景技术
现有的汽车冷却系统均是通过散热器和风扇来实现发动机冷却,以确保发动机的正常工作温度。随着汽车新技术的推广和大功率发动机的应用,汽车冷却系统不仅要冷却发动机本身,还要承担更大的热负荷,例如来自汽车暖风机、排气净化装置、液力变矩器、液力缓速器等其他产生热负荷元件的热负荷,特别是液力缓速器,其工作时产生的热负荷远比发动机热负荷大,这些额外的热负荷需要更大的散热器和风扇来协助冷却。由于目前汽车散热器和风扇的匹配已经基本成熟,受汽车本身空间的限制,散热器和风扇的高度和厚度无法实现太大改变,增加厚度也会同时增加风阻,并且经试验证明,单纯性增加散热器的高度和厚度对冷却效果并无太大改善,汽车生厂商也希望在解决上述问题的同时能够维持现有产品的成熟性,且降低设计成本。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是针对现有的汽车发动机冷却系统无法承担更大的热负荷的问题,提供一种设计成本低,能够满足整车更大的热负荷,保证汽车发动机正常工作温度的汽车冷却系统。
本发明提供的汽车冷却系统包括主散热器,该主散热器具有与其内部连通的进水口和出水口,该冷却系统还包括控制器、副散热器、换向阀和温度传感器;所述换向阀具有入口、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所述换向阀的入口与主散热器的出水口连通,所述换向阀的第一出口和第二出口分别用于通过第一管路和第二管路连通至发动机的入水口,所述副散热器设置在所述第二管路上,所述温度传感器设置在主散热器的出水口处,所述换向阀和温度传感器分别与控制器电连接;所述温度传感器用于检测所述出水口处的实际温度并输出温度检测信号到控制器;所述控制器用于根据接收到的温度检测信号得到所述出水口处的实际温度值,并根据该实际温度值控制换向阀动作。
本发明提供的汽车冷却系统采用了副散热器来协助冷却,通过温度传感器检测经过主散热器冷却之后的发动机冷却液是否降到了发动机正常工作温度范围内,如果经主散热器冷却之后的冷却液温度仍超过了发动机正常工作温度,则通过控制换向阀动作而开启通往副散热器的通路,将发动机冷却液引入副散热器以进行二次冷却,将经过两次冷却之后的冷却液输送回发动机,由此保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温度。
本发明提供的汽车冷却系统设计成本低,能够满足整车更大的热负荷,保证汽车发动机正常工作温度。
附图说明
图1为本发明提供的汽车冷却系统的结构示意图;
图2为本发明提供的汽车冷却系统的一种优选实施方式的结构示意图。
具体实施方式
下面结合附图对本发明提供的汽车冷却系统做进一步的详细描述。
汽车冷却系统用于通过发动机冷却液的循环来带走发动机工作所产生的多余的热量,以将发动机维持在正常的运转温度范围之内,避免造成损坏。汽车冷却系统的冷却液循环过程通常分为大循环和小循环,小循环是指冷却液仅在发动机内循环,而大循环指的是冷却液在发动机与主散热器之间循环,现有的汽车冷却系统通常通过调温装置来控制大、小循环的转换。该调温装置通常包含有感温组件,通过感测周围温度变化而借着膨胀或冷缩来开启和关闭液体的流动,以实现冷却液的流动路径的转换。
当发动机温度偏低时(例如在冷车时),所述调温装置关闭大循环,冷却液不流经主散热器,而是仅在发动机内作小循环,使得发动机能够迅速达到工作温度;当发动机温度升高到调温装置的开启温度时,调温装置关闭小循环而开启大循环,由此冷却液全部流向主散热器,通过主散热器散发大量热量,使得流回到发动机的水温降低到发动机正常工作温度范围内,保证发动机的正常工作温度。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汽福田汽车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76232.3/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