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制作竹编画的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74030.5 | 申请日: | 2010-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84466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3-09 |
发明(设计)人: | 赵敏;汪苗;杨燕;左玲;赵睿昕 | 申请(专利权)人: | 四川大学 |
主分类号: | G06T11/00 | 分类号: | G06T11/00 |
代理公司: | 成都科海专利事务有限责任公司 51202 | 代理人: | 黄幼陵;肖睿泽 |
地址: | 610207 四*** | 国省代码: | 四川;51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使用 计算机辅助设计 技术 制作 竹编 方法 | ||
1.一种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制作竹编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制作编织图,然后根据所述编织图备料与编织,即获竹编画。
2.根据权利要求1所述的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制作竹编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所述编织图的制作包括以下步骤:
(1)将竹编画的设计画稿或照片输入计算机,通过计算机将所述设计画稿或照片按照竹编画的编织要求进行处理,形成由不同色块构成的图稿,所述图稿中,单个色块在竹编画中对应部分的面积至少为5.76×10-4平方厘米;
(2)操作计算机,将步骤(1)制作的图稿旋转45°,然后在图稿的各色块中铺入编织组织形成初始编织图,所述编织组织的平均浮长为:1<平均浮长≤8;
(3)操作计算机,输入竹编画编织规格参数,将步骤(2)制作的初始编织图调整为竹编画模拟效果图,然后将竹编画模拟效果图中图形轮廓变形的部位和编织组织浮长不符合要求的部位进行修正,即获编织图;
所述编织图由平行于水平方向的纬向行和垂直于水平方向的经向行组成,编织图的经向行代表竹编画中的经向竹丝,编织图的纬向行代表竹编画中的纬向竹丝;编织图中经向行与纬向行相交形成的“格”代表竹编画中经向竹丝与纬向竹丝的交织点,所述“格”的长∶宽=1∶1,所述“格”只用两种颜色表示,分别命名为a色格、b色格,a色格代表经向行对应的经向竹丝位于纬向行对应的纬向竹丝之上,b色格代表经向行对应的经向竹丝位于纬向行对应的纬向竹丝之下。
3.根据权利要求2所述的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制作竹编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编织组织为平均浮长3.5~6.5的缎纹组织。
4.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制作竹编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编织图中的经向行行数=纬向行行数,单位为根/cm。
5.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制作竹编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竹丝宽度为0.2~2mm,编织间隙为0.04~0.2mm,式中,L为竹子的竹节长度。
6.根据权利要求5所述的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制作竹编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竹子的竹节长度L为60cm~80cm。
7.根据权利要求2或3所述的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制作竹编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竹编画编织时,按照编织图中经向行与纬向行相交形成的“格”的颜色进行操作,a色格将经向竹丝提起、b色格将经向竹丝沉下进行编织。
8.根据权利要求4所述的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制作竹编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竹编画编织时,按照编织图中经向行与纬向行相交形成的“格”的颜色进行操作,a色格将经向竹丝提起、b色格将经向竹丝沉下进行编织。
9.根据权利要求7所述的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制作竹编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竹编画编织时,将编织图中所占面积最大组织的经向行对应的经向竹丝进行分组,每次循环时编织规律相同的经向竹丝分在同一组;将同一组的经向竹丝固定在一根杆件上,当编织相同规律的交织点时,提起某根杆件织入纬向竹丝进行编织。
10.根据权利要求8所述的使用计算机辅助设计技术制作竹编画的方法,其特征在于竹编画编织时,将编织图中所占面积最大组织的经向行对应的经向竹丝进行分组,每次循环时编织规律相同的经向竹丝分在同一组;将同一组的经向竹丝固定在一根杆件上,当编织相同规律的交织点时,提起某根杆件织入纬向竹丝进行编织。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四川大学,未经四川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74030.5/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