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即食型杏鲍菇脆片的生产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73525.6 | 申请日: | 2010-12-0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28192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4-27 |
发明(设计)人: | 胡秋辉;裴斐;王敏;赵立艳;安辛欣;方勇;王培凤;辛志宏;杨方美;陈泽;王林贵;马宁 | 申请(专利权)人: | 南京农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 |
主分类号: | A23L1/28 | 分类号: | A23L1/28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21009*** | 国省代码: | 江苏;32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即食 型杏鲍菇脆片 生产 方法 | ||
一、技术领域
一种即食型杏鲍菇脆片的生产方法,本发明属于农产品深加工技术领域,涉及农产品的脱水加工。
二、背景技术
杏鲍菇又名刺芹侧耳,是伞菌目侧耳科侧耳属菌类,其肉质肥厚,味道鲜美,兼有鲍鱼和杏仁的香味,是一种很受消费者欢迎的食用菌。杏鲍菇营养丰富,经常食用有降血脂、降胆固醇、增强机体免疫等功效。
常压油炸是在较高的油温(>160℃)下进行的,虽然加工时间短,但在较高的温度下以及氧气的存在下,产品易变色焦化,原有的风味和营养成分均会大量破坏,最终产品存在含油率高、贮藏时间短的缺点,严重影响了产品的品质。
真空油炸是在20世纪60年代末和70年代初发展起来的一项新的食品加工技术,该技术主要是利用负压状态下食品中的水分沸点降低的原理,实现在低温状态下的脱水油炸。与传统常压油炸相比,真空油炸技术可以较好的保存食物原有的色泽和香味,使食物形成疏松多空的结构和松脆的口感,并且真空低温的油炸过程可以有效降低油脂劣变程度。真空油炸在国内外食品加工中有着较为广泛的应用,对各种谷物及果蔬脆片均有大量的报道。目前有关杏鲍菇的深加工产品研究报道较少。采用真空油炸技术对杏鲍菇片进行加工,可以保持原有的色泽和风味,提高产品的附加值,因此在实际生产中具有较为广阔的前景。
三、发明内容
技术问题
为了克服现有油炸技术中果蔬脆片中浸渍效率低、效果差,产品加工周期长,脆片皱缩严重,色泽发黑,口感硬,含油率高,风味及营养成分损失多等缺陷,本发明提供了一种工序合理、可操作性强的即食杏鲍菇脆片的生产方法。该技术采用超声辅助浸渍和低温真空油炸技术,可充分保留杏鲍菇的风味和影响成分,同时使该产品具有良好的酥脆性,且含油低、口感好,是一种使用方便、营养丰富的休闲类食用菌即食食品。
技术解决方案
本发明解决其技术问题所采用的技术方案步骤为:
(1)原料挑选、清洗:挑选个头均匀、新鲜的杏鲍菇为原料;
(2)精密切分、烫漂灭酶、冷却:将上述原料切成大小3cm*3cm,厚度1~3mm的薄片,于热水中漂烫1~2min,并用流动水快速冷却;
(3)浸渍、沥水:将烫漂冷却后的杏鲍菇片放入浓度为15%~20%的改性淀粉溶液中,利用超声波辅助浸渍15min以上,然后取出沥干;
(4)热风干燥:将沥干水分的杏鲍菇片在50℃~70℃的热风烘箱进行预干燥,干燥至其含水量为70~75%;
(5)真空油炸:将热风干燥后的杏鲍菇片直接送入真空油炸主机内进行真空油炸,油炸条件为真空度0.085~0.090MPa,当油炸锅内温度为80~90℃时,把装入物料的油炸篮浸入棕榈油中,油炸时间为10~15min,油炸终点由油炸装置的观察镜观察判断,当油脂不再有气泡向外溢出时即为油炸终点;
(6)脱油:启动液压装置,使油炸篮脱离油面,在真空条件下进行离心脱油,条件为300~500rpm,脱油时间为10min~15min,控制含油率在30%以下;
(7)根据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即食型杏鲍菇脆片的生产方法,其中调味料为麻辣粉2%~4%、孜然粉1%~2和味精0.2~0.4%;
(8)冷却,包装,保藏:冷却至室温,再进行包装,采用铝箔袋进行充氮包装,在常温下保藏。
有益效果
与常用的浸渍方法相比,本发明使用超声辅助浸渍的方法,该技术能够有效破碎细胞壁,从而加速了其渗透速率和效果,大大缩短了浸渍时间操作简便,并且浸渍效果较普通水浴浸渍效果好,解决了普通浸渍时间长,浸渍效果不理想的问题。采用变性淀粉浸渍不仅可以提高菇片固形物的含量。通过减少菇片水相来达到降低含油率的目的,同时可以增加菇片的酥脆感。
与传统的直接油炸相比,使用热风预干燥真空油炸的方法,降低了油炸产品的含油率,提高了产品的酥脆度并改善了口感,有效改善了油炸产品的色泽,大大减少了常压油炸过程中丙烯酰胺的产生。
与预先冷冻真空油炸的方法相比,采用超声辅助浸渍和热风预干燥,同样能够起到降低含油率以及提高酥脆度和膨化度的效果,但是操作简便,无需前期投资冷库设备,并且大大缩短了生产周期。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南京农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未经南京农业大学;南京财经大学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73525.6/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远程烟尘实时采样系统
- 下一篇:一种自动升级的远程监控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