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汽车无效
| 申请号: | 201010570867.2 | 申请日: | 2010-12-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2126518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7-20 | 
| 发明(设计)人: | 托马斯·德根斯坦;卢茨·乌伦布鲁克 | 申请(专利权)人: | 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 | 
| 主分类号: | B62D3/00 | 分类号: | B62D3/00 |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柳沈律师事务所 11105 | 代理人: | 侯宇 | 
| 地址: | 美国密*** | 国省代码: | 美国;US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汽车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一种带有将转向机构连接到汽车底盘上的连接装置的汽车。
背景技术
已知各种类型的用于汽车的转向机构。广泛使用的类型包括一个沿汽车横向伸长的壳体,在该壳体中,一个齿条与转向轴的小齿轮啮合,并且可以与方向盘的旋转相应地侧向移动,以便将方向盘的旋转传递到可绕基本上垂直的轴线偏转地固定在汽车底盘上的前轮上。为了能够将转向力施加到车轮上,转向机构的壳体必须固定在底盘上;另一方面,不应当完全刚性地固定,以使底盘的振动不会传递到方向盘和车身上。在汽车纵向上突伸出转向机构并且容纳弹性轴套的两个支脚或更多支脚通常用于固定转向机构,一个稳固地锚固在底盘上的螺栓延伸穿过该弹性轴套。大多数情况下只有两个这种沿汽车纵向从转向机构向后延伸的支脚。必须将这些支脚和螺栓设计地很牢固,以便它们可以承受住运行中出现的负载。
转向机构的锚固装置受到的杠杆力矩或倾翻力矩和由此引起的转向机构的运动可以借助于至少一个附加的、从转向机构向前伸出的支脚被显著减小。然而这种支脚的安装相当困难,因为在转向机构前方和上方的空间都被发动机缸体、排气管、变速器、万向节轴或发动机舱的其它内部构件占据。
发明内容
本发明所要解决的技术问题是,创造一种可实现节省空间地、有利于平衡地将转向机构连接到底盘上的汽车。
该技术问题通过一种汽车解决,其中,该汽车具有一个底盘和一个通过多个支承部位固定在该底盘上的转向机构,这些支承部位分别包括一个穿过底盘和转向机构的通孔的螺栓和一个弹性套筒,这些支承部位中至少一个第一支承部位的弹性套筒安装在底盘通孔中。因为支脚通孔的直径只需足够用来容纳螺栓,但不必用于容纳套筒,所以可以整体减小支脚的尺寸,这加大 了安装支脚的可能性。
优选尤其可以这样简单地实现第一支承部位在汽车的行驶方向上与至少一个第二和第三支承部位错位地布置,即,第一支承部位布置在沿汽车行驶方向的前侧上,并且第二和第三支承部位布置在转向机构的后侧上。当然,也可以相反,第一支承部位布置在所述后侧,并且第二和第三支承部位布置在所述前侧。这种布置使得各支脚的杠杆力矩减小,还可以减小支脚的材料厚度,而这又使得可以更容易地找到一个在静态和动态方面均有利的支脚安装位置。
为了避免与发动机舱的其它内部构件冲突,此外有利的是,第一支承部位在垂直方向上与第二和第三支承部位错位地布置,优选布置在第二和第三支承部位下方。这种垂直方向上的错位也会有利于在第一支承部位的弹性套筒和热的部件(例如排气管)之间形成安全距离。
第一支承部位尤其可以在转向机构向下弯区的支脚上形成。
如果转向机构的至少一个通孔具有拧紧螺栓的内螺纹,则不必在支脚的上方为螺栓头、螺母等留空间,这再次减小了转向机构固定装置所需的空间。此外,去掉其它所需的螺母并且与之相应地缩短螺栓使重量能够被少许减轻,并且由于零件数目的减少使得安装更容易,还可能降低成本。
为了改善固定装置的承载能力,弹性套筒优选在内部通过刚性套筒加固。刚性套筒可以夹紧在螺栓的增厚部例如螺栓头部或如果可用的话,在螺母和转向机构之间,以便防止由增厚部和转向机构之间的镦压造成弹性套筒过度变形并且防止随之引起的弹性套筒的损坏。
刚性套筒优选在背对转向机构的端部配设有凸缘。在弹性套筒随着时间的推移老化时,该凸缘防止其零件从通孔中逐渐脱落。除此外,当凸缘突伸出通孔的边缘时,该凸缘在转向机构和底盘之间形成形状接合连接,因此即使弹性套筒完全毁坏,也不会导致转向机构与底盘脱开。
代替支脚,套筒也可以具有拧紧螺栓的内螺纹。
附图说明
本发明的其它特征和优点参照附图从下列对各实施形式的说明中得到。在附图中:
图1简略示出安装有转向机构的汽车底盘的一部分的立体图;
图2是从另一个视角看转向机构和底盘的细节图;
图3简略示出剖切按第一种设计方案的底盘和转向机构的部分横截面;
图4是与图3相似的、按第二种设计方案的底盘和转向机构的部分横截面;
图5是与图3相似的、按第三种设计方案的底盘和转向机构的部分横截面。
具体实施方式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未经通用汽车环球科技运作有限责任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70867.2/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