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大獭蛤的人工育苗方法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61576.7 | 申请日: | 2010-11-25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77790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6-01 |
发明(设计)人: | 陈瑞芳;童万平;李琼珍;苏琼;杨家林;蒋艳;蔡德建 | 申请(专利权)人: | 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研究所 |
主分类号: | A01K61/00 | 分类号: | A01K61/00 |
代理公司: | 暂无信息 | 代理人: | 暂无信息 |
地址: | 536000 广西*** | 国省代码: | 广西;45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大獭蛤 人工 育苗 方法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涉及水产养殖领域的海产双壳贝类苗种生产技术,尤其是大獭蛤的人工育苗方法。
背景技术
大獭蛤(Lutmria maxima jonas)俗称“象鼻螺”,其肉质细嫩,口味鲜美,营养丰富,是一种名贵的海珍品,在自然界中,大獭蛤主要生活于我国南方海域的潮下带至水深10米的沙泥质海底,其生活方式为埋栖型,以单胞藻、底栖硅藻及有机碎屑等为食。该贝生长迅速,一年即可达商品贝规格(16~24个/千克),大獭蛤以其生长快、个体大、适应性强、价格高等特性,作为一种新型的养殖品种其优良性状特别突出,是自然界中为数不多的无需改良的天然优良养殖品种之一,适宜大面积推广养殖。事实上沿海一带的养殖户近年来陆续收集大獭蛤中贝或天然苗种进行浅海围网暂养,获得成功,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并积累了不少的养殖经验。由于其养殖方式相对简单,投资不大,风险小,效益大,资金周转快,因此养殖户对大獭蛤养殖的积极性很高。但由于天然苗种数量有限,难以得到天然种苗,极大制约了该项养殖业的发展,苗种短缺的问题日趋突出。经过检索,有关大獭蛤的研究,国内外进行得较少,目前,仅发现其有关分类学上的报道,而在大獭蛤苗种繁育方法的研究未见有相关技术的披露。这就给大獭蛤种苗培育研究留下了发展空间,实现大獭蛤种苗的工厂化繁育,提高种苗的成活率,就是本发明的意义所在。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就是针对目前大獭蛤人工育苗方法空白的现状,提供一种工厂化育苗方式以获取大批量优质受精卵,进而培育出大批量大獭蛤人工种苗的育苗方法。
本发明目的的实现是因为采取了以下技术方案,大獭蛤的人工育苗方法,包括以下步骤:
1.亲贝的选择及培育:亲贝一般选择体表光滑无损伤,健康强壮,水管及斧足部伸缩有力,规格为16-20个/公斤的成年贝。采捕回来后用5ppm的高锰酸钾海水溶液浸泡5-30分钟进行体表消毒后置于亲贝培育框中放入亲贝培养池,培养池水深1-3米,亲贝培育密度控制在每立方米水体30-40个。亲贝培养期间控制海水温度及盐度,采取升降式悬浮吊养方式,白天把亲贝培育框沉降至育苗池底部,夜晚再升上来悬浮于水面,每日吸污换水1-2次,换水量40%-50%,投喂优质单胞藻饵料,投喂量是在每10立方米培育水体中投放3-30万个细胞/毫升的单胞藻饵料300-500升,如此强化培养5~7天;
2.人工授精:取上述培养后的亲贝,剖开分出雌、雄亲贝,按雄贝比雌贝1∶5-10的比例,分别从贝中取出精子和卵子,把卵子细胞放入浓度50-90ppm的含氨海水中,静置激化10-30分钟,将两者混合均匀进行人工授精,由于大獭蛤受精卵为沉性卵,可待全部卵子受精后,去除上清液,收集沉入底部的优质受精卵;
3.人工孵化:在孵化池中加入消毒海水,控制孵化水温及孵化海水盐度,按每毫升海水分布10-15个受精卵的密度,把优质受精卵放入孵化池中进行集中孵化,通过微充气使受精卵处于半悬浮的运动状态,经过30-40分钟孵化分裂为二细胞,5-7个小时进入多细胞期,8-10个小时原肠腔基本形成,12-14小时单轮幼虫出现,此时幼虫开始慢慢旋转上升,至18-22小时发育成直线绞合幼虫即“D”型幼虫;
4.幼体选优:大部分大獭蛤受精卵经过18-22小时的人工孵化,都能发育成直线绞合幼虫即“D”型幼虫,并出现上浮集群现象,而那些先天不足幼虫大都未能上浮而暂时停留在孵化池的中下层,此时用300目的筛绢网袋来收集优质幼虫;
5.幼体培育:将优质幼虫按前期3-5个/毫升海水的密度放入育苗池中进行人工培育,采取全程避光培育的方式进行,培育期间杜绝一切光源,在幼虫生长到后期,体长达到120-150微米时进行二次分池,控制密度在0.5-1.5个/毫升海水,培育期间每天1-3次投喂单胞藻饵料,投喂量是在每10立方米培育水体中投放3-30万个细胞/毫升的单胞藻饵料50-500升,培育期控制水温及盐度,培育过程连续常规充气增氧,幼虫进入育苗池70-80小时开始换水,日换水两次,每次换水量是20%-50%,经过8-10天的培育,幼虫体长达到300微米左右时可见棒状足在两壳缘间伸缩,此时投放附着基诱导其变态附着;
6.稚贝培育:附着在附着基上的种苗在育苗池中继续培育,期间每日彻底换水两次,每天1-3次投喂单胞藻饵料,投喂量是在每10立方米培育水体中投放3-30万个细胞/毫升单胞藻饵料50-500升,培育期间控制水温及盐度,经过20-40天培育,即得到能进入埋栖生活的体长达2-3毫米的稚贝种苗。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研究所,未经广西壮族自治区海洋研究所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61576.7/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电加热的驱蚊水基液体制剂
- 下一篇:林下香菇秋季栽培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