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小型摩托车型车辆有效
申请号: | 201010551697.3 | 申请日: | 2010-11-16 |
公开(公告)号: | CN102069873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5-25 |
发明(设计)人: | 友松利晴;重松玄一 | 申请(专利权)人: | 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 |
主分类号: | B62K11/02 | 分类号: | B62K11/02;B62J17/00;B62J25/00 |
代理公司: | 北京市金杜律师事务所 11256 | 代理人: | 陈伟 |
地址: | 日本*** | 国省代码: | 日本;JP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摘要: | |||
搜索关键词: | 小型 摩托 车型 车辆 | ||
1.一种小型摩托车型车辆,具有:车身架(F),该车身架(F)在前端部具有以能够转向的方式支承转向手柄(12)的头管(13),并且所述车身架具有位于所述头管(13)的后方的低底板部(20);乘车用座椅(28),具有驾驶员用座椅部(28a)以及同乘者用座椅部(28b),并且配置在将所述低底板部(20)夹在其与所述头管(13)之间的位置;车身罩(35),具有能够供落座于所述驾驶员用座椅部(28a)上的驾驶员放置脚且从上方以及两侧方覆盖所述低底板部(20)的底板罩(43)、以及在所述乘车用座椅(28)的下方从侧方覆盖所述车身架(F)的后部的座椅侧罩(44);同乘者用踏板(33),能够在能够供落座于所述同乘者用座椅部(28b)上的同乘者放置脚且从所述车身罩(35)突出的展开位置、和向所述车身罩(35)侧折叠的收容位置之间动作,并支承在所述车身架(F)上,其特征在于,
在所述底板罩(43)上设置有收容处于所述收容位置的所述同乘者用踏板(33)的收容凹部(70),构成所述车身罩(35)的一部分且与所述底板罩(43)和所述座椅侧罩(44)分体地形成的座椅下罩(45)沿所述收容凹部(70)的上缘向后上方倾斜,并从侧面观察配置在所述底板罩(43)以及所述座椅侧罩(44)之间。
2.如权利要求1所述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同乘者用踏板(33)上设置有供同乘者放置脚的平面状的脚载置面(33a),所述同乘者用踏板(33)以在所述同乘者用踏板(33)的所述展开位置上、所述脚载置面(33a)向前上方倾斜的方式支承在所述车身架(F)上。
3.如权利要求1或2所述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下罩(45)、所述底板罩(43)以及所述座椅侧罩(44)相互以不同色调被着色。
4.如权利要求1~3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侧罩(44)的下部以及所述座椅下罩(45)的上部以联合地形成弯曲凹部(76)的方式向内侧凹陷地形成。
5.如权利要求4所述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弯曲凹部(76)以向后上方倾斜的方式形成。
6.如权利要求1~5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底板罩(43)由以下部件构成:能够供落座于所述驾驶员用座椅部(28a)上的驾驶员放置脚且从上方覆盖所述低底板部(20)的踏板底板罩(41);与该踏板底板罩(41)分体地形成且与踏板底板罩(41)的左右两侧连设并从侧方覆盖所述低底板部(20)的一对侧底板罩(42),在所述踏板底板罩(41)上,构成所述收容凹部(70)的内端封闭部的踏板相对壁部(75)以与处于所述收容位置的所述同乘者用踏板(33)相对的方式形成。
7.如权利要求1~6中的任一项所述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其特征在于,在所述同乘者用座椅部(28b)的后部,以从侧面观察一部分重叠的方式在后轮(WR)的上方配置有扶手杆行李架(78),在上下方向上,在所述后轮(WR)以及所述扶手杆行李架(78)之间配置有尾灯(79),与所述座椅侧罩(44)分体的后部侧罩(46)从侧面观察配置在所述扶手杆行李架(78)的下方且在前后方向上配置在所述座椅侧罩(44)以及所述尾灯(79)之间。
8.如权利要求7所述的小型摩托车型车辆,其特征在于,所述座椅侧罩(44)以及所述后部侧罩(46)相互以不同色调被着色。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未经本田技研工业株式会社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51697.3/1.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一种HID电子镇流器的电路结构改良
- 下一篇:万向安全玻璃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