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明专利]一种电解抛光工艺有效
| 申请号: | 201010533163.8 | 申请日: | 2010-11-02 |
| 公开(公告)号: | CN101967674A | 公开(公告)日: | 2011-02-09 |
| 发明(设计)人: | 冯常龙;董建忠 | 申请(专利权)人: | 北京三联虹普新合纤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 |
| 主分类号: | C25F3/24 | 分类号: | C25F3/24 |
| 代理公司: | 北京华科联合专利事务所 11130 | 代理人: | 王为 |
| 地址: | 100102 北京市朝阳*** | 国省代码: | 北京;11 |
| 权利要求书: | 查看更多 | 说明书: | 查看更多 |
| 摘要: | |||
| 搜索关键词: | 一种 电解 抛光 工艺 | ||
技术领域
本发明属于化工领域,涉及一种抛光工艺,具体涉及一种电解抛光工艺。
背景技术
目前,国内使用的PA6新型高产能高品质连续终聚合釜因国内制造工艺的原因,主要是从国外进口而来,进口设备占据了绝大部分国内市场。为了保证生产出来的设备能够达到工艺的要求,经过多年的市场调查和制作工艺研发探索。我们发现由于此类设备属于压力容器必须由有压力容器制造资质的公司进行制造而压力容器的标准及规范不能完全满足该设备的工艺条件要求。设备的一些特殊技术要求,国内市场上的制造技术很难满足与进口的设备相比主要存在以下几个技术薄弱环节:1、内表面光洁度Ra0.1的换热管的制作,2、内孔光洁度Ra0.1花板分布器的制作,3、无死角焊后平面度为1mm的管板的制作,4、圆度为2mm的筒体制作,5、特殊结构的换热器段的组装,6、设备表面尤其是换热管及分布器等的复合抛光。
为此,对以上所提设备根据化工工艺技术条件的特殊要求制定出了一套相应的成熟的加工工艺方案。发明人对所有组装部件及设备整体进行复合抛光,复合抛光是机械法和电解法两种研磨方式的组合。我们采用复合抛光的主要目的是因为它综合了机械抛光和电解抛光的优点。尤其是内孔表面和换热管内表面的高精度不易挂流的表面光洁度的获得。发明人为了让产品的质量得到进一步的提高,对现有的电解抛光机技术又作了进一步的改进。
发明内容
本发明的目的在于提供一种操作简单,科学合理的电解抛光工艺。
本发明所述的电解抛光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工件除油,
(2)水洗,
(3)浸酸,
(4)电解抛光,
(5)三道逆流清洗,
(6)浸碱,
(7)水洗,
(8)钝化,
(9)擦干或烘干,
(10)包装。
其中,步骤3)所述酸为浓度1-2%硫酸溶液。
其中,步骤6)所述碱为浓度5%碳酸钠溶液。
其中,步骤4)所述的电解抛光:即是将工件放置阳极,于电解液中通电,在适当操作参数下,使工件发生电解反应(亦称反电镀),工件表面而因电场集中效应而产生溶解作用,因而可达到工件表面平坦光泽化的加工技术。
工件作为阳极接直流电源的正极。用铅、不锈钢等耐电解液腐蚀的导电材料作为阴极,接直流电源的负极。两者相距一定距离浸入电解液(一般以硫酸、磷酸为基本成分)中,在一定温度、电压和电流密度(一般低于1安/厘米2)下,通电一定时间(一般为几十秒到几分),工件表面上的微小凸起部分便首先溶解,而逐渐变成平滑光亮的表面。
其中,抛光液组成和操作条件
浓磷酸(比重1.74) 510ml/L 887.4g/L
浓硫酸(比重1.84) 395ml/L 726.8g/L
添加剂 50ml/L 52.5g/L
水 50ml/L 50g/L
温度 50-75℃ 最佳60-65℃
阴极面积∶阳极面积 2-3∶1
优选的,本发明所述的电解抛光工艺,包括以下步骤:
(1)工件除油
先用脱脂剂或丙酮采用刷子或百洁布等檫洗除去工件表面局部重厚油污。
(2)水洗
再用高压水枪罐以纯水来漂洗(最好进行两次)工件表面。对有重油污的工件可采用稍微升高纯水的温度等办法来提高工件脱脂除油效果、缩短脱脂除油时间。
(3)浸酸
将工件浸泡在预先准备好的浓度为1~2%硫酸水溶液酸洗池中,酸洗浸泡时间应根据工件表面的实际情形,一般在30分钟以上。环境温度以10度到30度左右为宜。(一般地,氯离子浓度小于25ppm)。
(4)电解抛光
将工件放置阳极,于电解液中通电,在适当操作参数下,使工件发生电解反应(亦称反电镀),工件表面而因电场集中效应而产生溶解作用,因而可达到工件表面平坦光泽化的加工技术。
工件作为阳极接直流电源的正极。用铅、不锈钢等耐电解液腐蚀的导电材料作为阴极,接直流电源的负极。两者相距一定距离浸入电解液(一般以硫酸、磷酸为基本成分)中,在一定温度、电压和电流密度(一般低于1安/厘米2)下,通电一定时间(一般为几十秒到几分),工件表面上的微小凸起部分便首先溶解,而逐渐变成平滑光亮的表面。
其中,抛光液组成和操作条件
该专利技术资料仅供研究查看技术是否侵权等信息,商用须获得专利权人授权。该专利全部权利属于北京三联虹普新合纤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未经北京三联虹普新合纤技术服务股份有限公司许可,擅自商用是侵权行为。如果您想购买此专利、获得商业授权和技术合作,请联系【客服】
本文链接:http://www.vipzhuanli.com/pat/books/201010533163.8/2.html,转载请声明来源钻瓜专利网。
- 上一篇:光驱及其随机存取控制方法
- 下一篇:自助结账终端





